特效讓人眼花撩亂,故事讓人眼神死;戰鬥橋段出眾,但也窮到只剩下戰鬥,《艾莉塔:戰鬥天使》打著「《阿凡達》金獎億萬名導詹姆斯卡麥隆及原班人馬全力打造」的賣點,實際上更像是製作團隊在不知如何處理下,匆匆湊數、草草上檔的拼裝車,偶爾出現的壯觀場面只讓其他段落相形之下更加窘迫,逼觀眾就範的敘事更是拙劣可笑,除了存貨出清與消耗 IP 之外,實在找不出任何本片存在的理由。
由詹姆斯卡麥隆開發並擔任監製(改編自《銃夢》),羅勃羅里葛茲執導,《艾莉塔:戰鬥天使》描述數百年後的世界裡,人類社會階層分明,高端人口住在雲端城市,其他人住在地面上的廢鐵鎮勉強過活。一名醫術精湛的醫生在垃圾堆裡找到了一具殘破的合成身軀,賜予她新生命,而這位名為「艾莉塔」的少女,則握有改變整個世界的記憶與能力。
一如片中女主角的身體,《艾莉塔:戰鬥天使》由內而外,皆是拿既有零件拼湊而成的合成品。電影強調卡麥隆的參與,但卻毫無卡麥隆一貫對於敘事完整的堅持(卡麥隆可能有其問題,但至少好萊塢也沒幾個人跟他一樣,知道起承轉合與高潮戲的重要),也沒有卡麥隆在視覺上的旺盛想像力,多數時候不過是各種科幻電影混搭,這邊一點《銀翼殺手》、那邊一點《紐約大逃亡》,偶爾還有《駭速快手》(?)湊一腳,充斥半世紀以來科幻電影的各種老梗。更讓人不敢恭維的是,先不論故事充斥著各種移花接木、虎頭蛇尾乃至牛頭不對馬嘴的問題,編劇之一萊塔卡洛格里迪斯同時也是影集《碳變》原創,兩齣作品的互相「致敬」幾乎到了碳粉影印的程度,讓觀看本片有種讓人胃痛的即視感。
而就算故事從來都不是重點(至少看到導演名字,對故事就不需要有太多期待了),《艾莉塔:戰鬥天使》在娛樂效果上多數時候也是一灘死水。正確說,本片最大問題,莫過於那巨大的品質落差,及電影以半成品狀態上映的問題。
在超過兩個小時的片長裡,大約有十五分鐘的時間,《艾莉塔:戰鬥天使》有一切成為經典的必要條件:獨特的武打風格、行雲流水的動作、簡單但感人的人物動機,以及讓觀眾目不轉睛的危機感,片中艾莉塔與勁敵的第二次交鋒氣勢凌厲,招招致命,後段的比賽場面也是高潮迭起,驚險萬分;但在另外的一百多分鐘裡頭,《艾莉塔:戰鬥天使》則靠著廉價的特效(個人很喜歡羅莎薩拉查,但本片的視覺效果讓她像在演《丁丁歷險記》)、調性莫名的愛情故事、突兀的笑點、混亂的人物關係,以及陳腐的世界觀撐場面,外加包含馬赫夏拉阿里在內,空有一群好演員卻無戲可演的窘境。
此外,羅勃羅里葛茲向來是位,靠風格與預算控制克服敘事問題的導演,強項是以小搏大,而非格局或深度,讓他接替卡麥隆,應是全片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選擇之一,也讓電影後三分之一的荒腔走板,雖屬意料之中,仍叫人不勝唏噓。電影最後的「開放式結局」,以及大量未解決的敘事線和謎團,無論是太過有自信,或預算限制下不得不然,更是火上加油,燒光了觀眾的期待,也燒光了對本片僅存的好感。
《艾莉塔:戰鬥天使》就像是一客沒有配菜的走味排餐,主菜本身可能煞有其事,但實際入口卻有著濃濃的冰箱味,花了大錢卻沒有前菜沒有甜點更讓人惱怒。若想以本片打造一整個系列,何不先確定觀眾會願意把第一集看完?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