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G 之夜/方世欽談:美國娛樂產業如何操作「共同宇宙」——活動紀錄

0

文/史比野塔

平時有在關注美漫或相關改編電影的觀眾,對於「共同宇宙」應該不陌生。好比今年要上映第三集的《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便是讓美國隊長、鋼鐵人、雷神索爾等超級英雄齊聚一堂。在他們原本各自的故事之外,編寫出另一條敘事線,進而創造更多經濟效益,而這有可能成為現今娛樂產業商業模式的解方之一。因此由識御者與泛科學聯手策劃的「週三 ACG 之夜」系列講座,在二月的最後一場便邀請到 Geek-Base 的方世欽,談談究竟美國娛樂產業如何操作「共同宇宙」,又有哪些「細節」與「眉角」要注意。

美漫共同宇宙的發展

目前台灣常見的超級英雄改編電影,漫畫原型主要來自「漫威(Marvel)」和「DC」兩間公司。1933 年第一個超級英雄「超人」在 DC 正式出道;到了 1940 年代受到美國戰爭影響,DC 採取「全美國英雄捍衛本土」的策略,創造了美漫最早的共同宇宙。二十年後美國本土盛行麥卡錫主義,在政府嚴密審查的情況下,漫威推出像《驚奇四超人》這種少觸碰政治、探討宇宙奧妙的系列漫畫,也在此時建立起「漫威宇宙」。

由上述可以得知,美漫在這樣的模式上已經耕耘許久。不過要談共同宇宙,就必須先問:為何漫威不同系列的漫畫,可以歸類在同個宇宙?原因在於即便由不同作者以不同角度創作,它們的故事仍建構在「同個時間軸上」。這樣的特點也來自美國漫畫角色版權慣例,往往版權是屬於出版社,非原作者所有。因此可以在劇情或商業考量上,由不同的編劇或漫畫家繪製同個角色的故事。方世欽提到,在發展故事前需先確立「世界觀」,如此才能確定後續探討的議題、角色個性等設定。好比在「漫威宇宙」的世界觀之下,「蜘蛛人」故事想討論的是「青少年」議題,而「X 戰警」則涉及「種族歧視」的議題。

美漫共同宇宙的發展除了上述的歷史因素外,「商業」需求也被納入考量。方世欽說,像是在 1984 年推出的漫畫《秘密戰爭》(Secret wars),當初便是因為玩具商的販賣需求,而將惡棍英雄、夜魔俠、金剛狼、蜘蛛人四個角色畫進漫畫裡。另外與電影相比,漫畫的成本低、一個月就能出一本,CP 值高,往往也能作為電影拍攝前的先行實驗。

「重啟」與「正典」

「共同宇宙」的建立是第一步,接著便是讓不同故事線的角色「Crossover」:原先沒有交集的角色彙集到同個故事裡,而出場的角色群都是該故事的主角。若角色出現僅是跑龍套,只能當作是「客串」。不過值得注意的是,「Crossover」並不一定要來自同個宇宙。方世欽舉例,之前漫威、DC 想要進行聯合行銷,因此讓兩個宇宙的角色交會,像蜘蛛人與超人就曾在同部漫畫出現過。

這樣看似只要將設定處理好,「共同宇宙」模式就能運作起來,然而事實上並沒有想像中便利。方世欽介紹了兩個專有名詞:「重啟」(Reboot)及「正典」(Canon),便是對應此模式可能遇到的特定問題。為了建立起共同宇宙,撰寫不同角色故事的編劇們,除了發展自己負責的故事線外,也需要了解其他故事。否則就可能遇到 X 戰警與超人故事發生矛盾;或是明明蜘蛛人連載時已經換成黑色衣服,復仇者聯盟連載時卻還是身穿藍紅顏色衣服的窘境。

若故事的 Bug 累積太多,或者設定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就會考慮「重啟」。重啟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世界觀重啟,另一種則是政策性重啟。前者像打掉重練,後者則是以新角度來轉寫故事,但並沒有否定之前的設定。例如《侏羅紀世界》,就是政策性重啟的例子。另外,由於美漫發展已有 80 幾年的歷史,許多角色故事的連載也是數十年起跳,因此政策性重啟也能帶來「One jump point」的效果,讓新讀者方便加入故事。

由於「共同宇宙」能讓角色故事不斷蔓延下去,甚至可以跨媒介(如漫畫、電影)操作,因此需要經由「正典」認可,確認故事為真。方世欽舉例,比方在執行 Crossover 之前,要先確認浩克、蜘蛛人的故事線何者為正典,才能繼續往下發展。又如電影宇宙補完漫畫,並不屬於漫畫宇宙,因此無法用前者與後者相關的故事進行 Crossover,便是同個道理。

不同媒介的共同宇宙

講座的下半場,方世欽分享不同媒介與團體如何運用共同宇宙、各自又有什麼樣的特點。目前經營電影宇宙的主要是漫威、DC 及福斯三家美國公司,其中以漫威電影宇宙最為成功,因為整體來說有統整性,但為了推進共同宇宙,相對的每部電影在議題處理上沒辦法很深入。至於漫畫宇宙如同前面提到,每月產量高,若遇到問題下個月可以立即反應修正。

另外影集可說是「最自由的宇宙」,因為大部份的影集如《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六人行》(Friends)談的都是生活中發生的事。方世欽提到,曾有人說影集有 80% 都在同個宇宙裡。但他也補充,像漫威將電影和影集設定在同個宇宙,但夜魔俠與復仇者聯盟一直沒有互動,原因便是出在兩者規格的差異,若電影沒有演到相關劇情,影集就不能演。

通常共同宇宙從漫畫起家,電影則是額外的世界觀。不過像經典作品《星際大戰》(Star wars)則從電影出發,不論漫畫、小說、卡通、電影都設定在同個世界觀。在系列電影間的空擋得以發展其他媒介上的故事,以電影劇情為大方向,漫畫、小說則補足兩、三個小時內沒說完的細節,可說是絕妙的搭配。

當然,美國娛樂產業能將這樣的模式操作的如此嫻熟,仍需歸功于產業完善與資源充沛,才能讓他們得以在商業考量下協調不同編劇與漫畫家。不過方世欽也提到,像是在韓國數位漫畫平台 webtoon,也出現五個漫畫家各自創作五個故事,但是歸類在同個世界觀底下的做法。因此在了解共同宇宙的操作方法後,仍端看後續如何根據原有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

【 娛樂重擊 X 識御者 品牌合作】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