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知識節專訪/《KANO》製片徐國倫:製片的角色雖然是管理職,但更應該享受故事

0

2017 年兩岸三地最大知識饗宴-泛・知識節,以泛科知識旗下 PanSci 泛科學、Punchline 娛樂重擊、PanX 泛科技等媒體為首,將在 11/11、11/12 兩天內進行百場演講活動!立即購票去!

其中,娛樂類別與共同策展單位——瀚草影視,以「製片」為主角,一同推出系列講座,邀請到《天黑請閉眼》、《目擊者》、《軍中樂園》、《賽德克巴萊》、《通靈少女》、《KANO》等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片的製片人,與大家分享他們如何在執行上與創作進行拉扯?面對導演、攝影、美術時,如何進行討論,確保團隊溝通順暢?在國際協拍上又怎麼協助國外團隊?應該推行導演制,還是製片制?如果你也好奇這些問題,歡迎你 11/11、11/12 帶著一百個疑問,來與我們一同探討。


影視業界中,通常會出現兩種極端的狀況,一是要在基層努力 5-10 年才有機會往上升,執行大製作片。另一種是,被看重才能後,瞬間被往上拉,直接製作大型片。徐國倫剛好屬於後者。以電視劇起家,後來到廣告公司的他,才剛完成第一部製作、預算三千萬的《愛的麵包魂》,結果下一部就是預算三億元的《KANO》。

不僅不知道該如何安排預算,原先《愛的麵包魂》製片組只有 4 人,《KANO》瞬間增加到 14 人也讓他連人員安排和工作分配都毫無頭緒,「一開始真的非常擔心,心理壓力很大,不知道該怎麼做」,徐國倫坦言。那時他進入電影業界工作沒幾年,還算是懵懵懂懂的狀態。不過對於這樣的挑戰,他僅花了一天的時間就決定接下,「現在錯過的話,不知道未來還有沒有機會」。《KANO》是繼《賽德克·巴萊》後,由魏德聖導演與黃志明的監製作品,剛經歷過《賽德克·巴萊》長時間拍攝和一番消耗後,不管是對魏德聖還是黃志明來說,都需要一個喘息的空間,因此《KANO》包括導演、製片都決定放手由新人負責,才催生這個由徐國倫擔任製片的機會。

但問及同時面對上司是黃志明,監製魏德聖,以及新手導演馬志翔和投資方,在三方之間斡旋與溝通是否遇到不知所措狀況時,徐國倫反倒意外的表示,因為魏導與黃志明已有深厚的合作經驗,瞭解彼此的期望和做事方式,他和馬志翔分別和黃志明與魏導溝通清楚後,並沒有出現太多的問題,他接續補充說:「當時狀況比較像,馬志翔的精神支柱就是魏導,我則是跟著志明哥,雖然兩位的處理形式和方法很不一樣,但是《KANO》的團隊體系太龐大,加上執行難度高,其實沒時間思考那麼多問題。」此外,魏導本身也是出資者之一,所以他會帶領大家直接往前衝,而馬志翔導演與魏導都能清楚表達出期望內容,對徐國倫來說當時更專注於如何執行好內容。

說來有趣,徐國倫的下一部片《等一個人咖啡》是由九把刀柴智屏擔任監製,新人導演江金霖執導,和《KANO》同樣是由新人導演執導,配上強力監製,且監製都在前一部作品擔任過導演,作品還非常成功。徐國倫表示這時候要考慮的不只是製作上的溝通問題了,他說:「有時候會變身成心靈導師一樣,給導演鼓勵和支持,小心避免監製給導演太大的壓力。」監製不小心太往前衝,或是導演太小心翼翼都會造成拍攝過程難以進行,如何讓導演與監製間保持溝通順暢,甚至讓雙方有創作之外的討論,成為很重要的眉角。

這些經驗也影響著徐國倫拍攝每個作品前,會花大量時間與不熟悉的工作人員聊天,說道:「製片最重要跟最困難的工作就是溝通,了解對方的優缺點很重要,但溝通過程是否可以達到平衡,就要先判斷這部作品要傳達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他舉例當初拍攝《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時,拍攝開場水景的 HD 水用攝影機全台只有一台,但卻臨時被租借到國外,當下他們的選擇只有改用小機器和底片拍攝兩種,第一種是在預算內,第二種絕對超過預算。考量到開場是重要的場景,決定與資方再次討論,最後成果大家也很滿意。理解劇本後,製片才能在各組的討論中,取捨內容並說服對方,儘管最簡單的方式是直接回歸到預算,但徐國倫更想盡可能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

除了對內的團隊工作人員,若遇到預算或執行上的問題,這也是評判是否要去跟資方討論的重要依據,才能提出更合理和客觀的討論。不過,徐國倫並非一開始就理解「製片」的工作內容,他直白表示自己一直到《52 赫茲我愛你》,才開始比較思考製片的工作,他說道:「最一開始擔任電視劇《危險心靈》的製片助理時,因為易智言導演拍攝方式會花很多時間琢磨,獨特的拍片風格讓我以為電視劇就是那樣子拍攝,結果下一部《熊貓人》突然又跳了另一個層級和狀況,拍攝過程都非常混亂。」

接續的《KANO》更是另一種磨練,徐國倫笑著說他每次都在痛苦中成長,到了《52 赫茲我愛你》比要有餘裕之後,逐漸體悟到身為製片需要更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以台灣目前的狀況,大多的製片比較像是國外的製片主任,更偏向管理職。工作內容包含管控預算,與導演和資方討論對電影的想像後,找尋適合的主創成員,便進入到更細部的規劃。而國外指的製片人(Producer)則是監製一職。」徐國倫提出他對製片在台灣的定位,與國外分工的差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5nlPyGShZ4

「一般台灣的製片像是公司裡的企劃或是經理,不會碰到後期的工作,監製才會從頭跟到尾。與其說這樣好或不好,要導演制還是製片制,我更相信劇本,好的劇本才是最重要的依據」,徐國倫說。雖然現在許多製片在拍攝結束就告一段落,但他建議應該爭取更多參與的機會,像他之前在《愛的麵包魂》也爭取了與參與後製的工作,瞭解整部片的操作,對製片來說能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他也建議如果想要瞭解電影拍攝流程,或是走製片一職,可以先到廣告業試看看。電影的完成大概需要四個月,但廣告只需要兩個禮拜,拍攝廣告可以在一個月內經歷兩三次不同的片型,快速瞭解流程和管理方式。

「導演組看劇本就是把內容表格化,說著場景有什麼東西,燈光是怎樣,鏡頭怎麼走。對製片來說,如果一隻貓走過去,那我要想的是這隻貓要去哪裡找?多少錢?燈光要用路燈還是打燈?把劇本轉換成執行上的數字很有趣」,享受著研讀劇本的製片徐國倫,他說:「製片在電影裡扮演的腳色雖然很像管理職,但不代表製片不該享受故事。」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