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氖特
金光閃閃的大型頒獎典禮,總是能夠深深吸引觀眾,因為明星聚集、服裝造型重金打造,呈現出演藝界最美好的一面。內行看產業潮流,外行就看明星是否拿獎,但往往大型的頒獎典禮需要政府協助,也常被人詬病無法與觀眾溝通。其實國外有許多新式的頒獎典禮模式,是由電視台或工會主辦(MTV 音樂錄影帶大獎、兒童票選獎),有更精彩的表演,每年也不必擔心星光黯淡。或者入圍名單一開出來,根本沒人看過幾部。
他山之石:電視台、民間撐起的南韓戲劇盛典
討論台灣電視大獎前,先來看南韓目前的電視大獎生態。韓國強勢的老三台年度大賞,都選在 12 月 30 日- 12 月 31 日這兩天內舉辦,近十年都可拿下 10%-20% 的高收視率。雖然電視台之間是競爭關係,但在時段上互相配合,讓藝人檔期也能配合,更讓年度電視大賞效應集中在這兩天曝光火力。
今年 CJ 集團旗下的有線電視台 tvN,也自行舉辦「tvN 10 大獎」。頒獎對象一口氣拉到開台算起十年(2006~2016),也算是後進者的一個大膽策略。相較之下,內容比較貧乏的 JTBC Awards 2015 年嘗試舉辦了一屆,過程也飽受批評(例如最佳演員男女一起選等情況),但看得出來電視台對於自辦各種大獎有高度興趣。
而在韓國國內最具分量的「百想藝術大賞」(唯一包含電影、電視的綜合獎項),也是由 ISPLUS Corp 這間民間娛樂媒體公司發起,從 1965 以來就如同南韓金球獎的地位般存在。其他如韓國電視劇節( Korea Drama Festival )、韓國製作人大賞(한국 PD 대상)等典禮也都有多年歷史。電影方面這幾年青龍獎也有奪去大鐘獎的態勢(越來越多知名藝人傾向只去前者),各種造節、造獎的風氣,一起把影視產業的話題與焦點撐起來。
那我們的頒獎典禮有哪些?台灣頒獎典禮回顧
其實台灣民間的頒獎典禮越來越蓬勃,影視音三個領域都已經有人在努力。音樂、電影、電視,可說是孕育演藝人員的三大領域,台灣一年也有不少頒獎典禮接力舉行。除了大家熟悉的三金典禮,流行音樂方面由民間業者舉辦的 Hit FM「HITO 流行音樂獎頒獎典禮」與「KKBOX 數位音樂風雲榜」,星度可說是一年比一年強勢。電影部分,1988 年由《中時晚報》發起的電影獎,在歷經更名、台北市政府接手,現在已是形象鮮明的「台北電影獎」。
另外以電視圈為例,金鐘獎近年為了多鼓勵產業從業人員,並提高各劇種的曝光程度(雖然曝光效果好壞值得討論),導致獎項越加越長,還橫跨了戲劇、綜藝、廣播三大項目。雙週頒獎、典禮時程管控不易、得獎者感言內容與時間被壓迫,每年都讓人看得膽戰心驚。除此之外,另一個歷史悠久的「金視獎」也是由文化部舉辦(主要以非戲劇節目為主)。民間的力量反而在台劇強勢外銷的 2002-2011 缺席。三立在 2012 年喊出華劇,推出《華流》雜誌,舉辦電視台主導的大獎「華劇大賞」,至今也已舉辦連續舉辦 5 屆,聲量也很不錯,這規模逐年擴大的民間大型盛典有什麼特色與亮點,跟政府的典禮相比差異在哪裡呢?
明星導向:以觀眾為核心,重新設計頒獎架構
2016 的華劇大賞即將在 12 月 10 日登場,7 部熱門入圍華劇包含了話題不斷的《狼王子》《後菜鳥的燦爛時代》,華劇八點檔《獨家保鑣》《大人情歌》《極品男友》,收視率表現亮眼的《 1989 一念間》《飛魚高校生》。以數據與社群聲量來看,第 1 屆的華劇大賞在當年強勢戲劇的帶動下網路反應熱烈,更前衛的提供線上直播服務。後續 4 屆在三立都會台播出也交出不錯的收視率。尤其 2015 年,華劇大賞有線平均收視率來到 1.82,與當年金鐘 2.75 相去不遠。這不禁令人反問,如果頒獎典禮沒人看為什麼要辦?為什麼不把頒獎典禮做得好看?
翻開獎項一看,華劇大賞對比電視金鐘獎常設的 30 項以上獎項,只聚焦在 10 到 12 個劇迷關注的項目,讓整個典禮的「星度」與「焦點」不會跑掉。加上這幾年三立在自製戲劇與資源整合上相當有優勢,人氣演員幾乎全員到齊,使得典禮本身與表演水準具高度娛樂和話題性。
褪去僵化形式,參考國外模式讓頒獎更有趣
相較於評審團定生死的三金模式,華劇大賞導入了觀眾當評審這個機制,有如 MTV 電影大獎,他所面對的是群眾的口味,因此台灣的華劇大賞也設有「最佳接吻獎」、「最佳綠葉獎」、「最佳螢幕情侶獎」。其實在國外,這些獎項大有人在,如果是官方舉辦就顯得不太正經。它明確建立觀眾所期待的口味,也持續在獲取回饋,因此沒有評審團與群眾口味的斷層。
另外三立在行銷面上也一把抓,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平台,像今年加入的「Vidol 最佳人氣點擊獎」,同時將推廣效益加大到自己經營社群的藝人。還有直接 PK 比人氣,也把觸角伸入網路社群,設計上就多出了「觀眾票選最受歡迎戲劇獎」等,甚至「觀眾票選最佳年度戲劇歌曲獎」這種不用看劇也有共鳴的獎項,讓人想起以前金鐘獎還有歌王歌后啊。
那,華劇大賞還缺了什麼?
雖然三立戲劇製作量在台灣佔優勢,不過其他電視台自製也持續回溫中,應該考慮廣納華劇的範疇一起入圍做大,或是參考韓國模式:三大台各自舉辦,但檔期接近的操作方式來一同呼應「民間電視節」的氣勢。而近年興起的網路劇,是否會納入華劇的範疇內,也是新世代劇迷可期待的。另外截稿前也出現炎亞綸發文聲明不會出席,這位兩屆華劇大賞贏家及主持人的缺席,勢必帶來衝擊,在典禮本身之外,主辦方與明星之間的關係維繫也是關鍵。
在這「內容為王」、「加強自製」概念當道的時代,台灣在自製戲劇除了需加緊腳步外,在與粉絲互動的各個接觸點,都需要更緊密的設計,「華劇大賞」肯定了眾多演員一年來的辛勞,也給予粉絲們高質感眾星雲集的饗宴,更加強台劇整體品牌行銷。「華劇大賞」不只開出漂亮第一槍,這五年來也逐步擴大,其他業者是否相繼投入也令人相當期待。
2016年華劇大賞投票 https://vidol.tv/2016SDAC/vote
11/10 (四) 12:00 ~ 12/01 (四) 12:00 集氣票選
12/10 (六) 12:00 星光直播 13:00 典禮直播
轉播單位:Vidol 影音平台、三立都會台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