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一場光彩奪目的煙火秀而非戰場實錄,爆破之神蔡國強麥可貝的新作《 13 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再次展現這位大家最喜歡調侃的票房名導最出類拔萃與搖頭嘆息的一面。既有尾大不掉的拙劣敘事,也有瞠目結舌的動作奇景,兩者加權平均之下推出一部有若嗑了藥的《黑鷹計劃》復刻版,但考慮到動作戲幾乎清一色集中在電影後半,整體依舊是一次漸入佳境的觀影體驗,只可惜電影院沒有遙控器,無法直接跳過快轉。
必須說,筆者個人長期以來一直是麥可貝的粉絲(請編輯不要為此抽掉我寫《因為愛你》的稿⋯⋯),雖然他的電影至今仍未有任何一部稱得上是傳世之作(《絕地任務》除外),但至少在他擅長的領域(拿美金換火藥)上,麥可貝的成就幾乎無人能及,甚至從文青最愛掛在嘴邊的作者論來看,當代少有人比麥可貝更適合「作者」二字。或許是為了評價慘不忍睹的《變形金剛》第三和第四集贖罪,也或許是與電影公司談定了魔鬼合約,麥可貝近年開始會在超大成本的玩具廣告中間加入對其個人有特別意義或熱情的題材,試圖在熟悉的動作框架之上求新求變。
就成品來說,改編自真實人物及 2012 年班加西美國領事館攻擊事件的《 13 小時》,設定上更接近於《珍珠港》,都是環繞重大歷史事件而生的劇情故事。不過比起《珍珠港》可笑的三角戀愛故事,《 13 小時》核心的男性情誼畢竟還是麥可貝相對熟悉的領域(畢竟有《絕地戰警》或《絕地任務》可以練習),加上首次轉戰編劇一職的小說家查克霍根(《竊盜城》的原著作者)從旁協助,讓劇情轉折雖同樣支離破碎、善惡對立同樣黑白分明、同樣有歧視非白人男性之嫌,還充斥同樣震耳欲聾的大美國主義,前一小時的角色鋪陳橋段仍勉強可下嚥──少數刻畫當地居民生活的橋段,以及片尾一段讓人驚訝的哀悼場景,甚至讓人看見麥可貝以嬰兒學步的速度,在學習「尊重多元文化」這堂過往死當的課程。
更重要的是,當震耳欲聾的槍聲取代了拙劣的台詞,《 13 小時》瞬間又讓人想起當初看見《絕地戰警》或《絕地任務》的痛快,所有的炫光、調色、慢動作、角度外鏡頭,和那壯觀的、無窮無盡的、色彩繽紛的爆破,讓電影在開演一小時後終於找到那份強烈的急迫感和生命力,也讓中間停下來喘息的部分突然讓人難以忍受,迫不及待想要重回槍林彈雨之中。
同時,麥可貝近年在選角上的精準眼光,也再次幫助電影往上提升了一個層次。本片雖強調用的是演員而非明星,但無論詹姆士貝吉戴爾、約翰卡拉辛斯基或帕布羅薛伯本身都是頗受好評的演員。貝吉戴爾再一次全心全意投入每個可以發揮的機會,卡拉辛斯基和薛伯則成功從喜劇演員轉為具有相當說服力的動作英雄(誰想得到《辦公室瘋雲》的吉姆居然有六塊肌?!)卡拉辛斯基甚至讓人想起《絕地任務》的尼可拉斯凱吉,不禁期待他未來戲路會如何發展。
其實到頭來,這就是一部有著嚴肅議題包裝的麥可貝電影,撐過前面的宣教以及過度簡化的政治問題,後面就可以迎接槍戰帶來的純粹喜悅。從《黑鷹計劃》到《紅翼行動》到《 00:30 凌晨密令》或《美國狙擊手》,在刻畫美國的特種部隊上,以上任何一部在敘事或情感方面皆完勝《 13 小時》,但真的,沒有人可以讓東西炸裂得比麥可貝的電影更好看。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