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靈魂食物」原指美國南方非裔族群特有的家常菜,後來延伸為讓人身心舒適、感覺溫暖的料理。這些食物在烹調上可能不複雜,料理內容也不見得總是完美,但它所帶來的慰藉仍讓人趨之若鶩、回味再三。就這部分來說,《天菜大廚》也有類似效果:執行層面稱不上突出,但引人入勝的設定加上堅強的演員陣容,仍讓它不失為一次愉悅的的觀影體驗,也再一次肯定了布萊德利庫柏挑選題材的卓越功力。
平心而論,本片在拍攝上還有不少可以加強的部分。史蒂芬奈特向來是筆者很喜歡的編劇,在這劇本中也拋出許多有趣的議題與意想不到的面向,但有些故事線神出鬼沒,有些則虎頭蛇尾,扣除追逐米其林星星的明確主軸外,缺乏適當的發展交代,也過於依賴角色透過對白(以及片頭莫名出現的旁白)而非實際行為傳達訊息,讓電影表面上感覺相當忙碌,細節卻不太經得起檢視。
另外,經過《從心出發的日子》和《八月心風暴》兩部片的磨練,導演約翰威爾斯終於開始有拍電影的樣子,片中前段與中段兩次重點事件,皆有讓人驚喜的戲劇張力和緊繃感。不過,在這之外仍以「燈光美氣氛佳」為主要拍攝原則,美則美矣依舊少了點個性。同時,不斷運用相同剪接與鏡位拍攝食物,固然成功營造出那份時鐘般的精準與規律,但時間一長讓類似段落顯得有些呆板,是另一個可惜之處。
所幸,豪華的演員名單大大彌補了執行上的瑕疵。本片集結了丹尼爾布爾、歐馬希、馬修瑞斯、艾莉西亞維肯特等,來自四面八方的一流國際演員,加上客串的烏瑪舒曼與艾瑪湯普遜,無論戲份多寡皆有高水準的表現,其中布爾純靠才華撐起沒頭沒尾的故事線,維肯特更靠著前後不到五分鐘的出場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再次提醒觀眾她今年的大鳴大放其來有自。
男女主角則是全片成功的主力:這可能是席安娜米勒至今最好的演出,老梗的工作場合愛人角色鮮少如此讓人喜歡;布萊德利庫柏則完全靠著魅力,撐起一個表面上非常不討喜的角色,既讓觀眾理解角色的才華,也毫無畏懼地展現出最惹人厭的一面,不難感受他對拍攝本片的執著。
然而,《天菜大廚》真正的主角還是廚房與料理本身。或許在人際關係與角色發展上,本片只能說是差強人意,但一進到廚房,一道道絕美的餐點上桌,那份緊繃、狂喜、興奮、失落、暴躁與無止盡分泌的腎上腺素,透過畫面瞬間竄入觀眾腦門,刺激味蕾,讓人深深希望自己是這其中的一份子。
米其林二星大廚馬克斯沃爾英的加持,也讓本片的調理流程多了一份可信度,讓食物成為接近於藝術品的存在。若說《海街日記》裡食物是一種人際關係的黏合劑與度量衡,則《天菜大廚》的料理便是一種信仰,是存在意義本身,廚房則為宗教性的神聖場域,神蹟誕生之處,賦予觀眾一種儀式性的心靈富足。
每個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那麼一間餐廳,朋友問好不好吃時會聳聳肩說還行,但時間到一總會乖乖前去報到。《天菜大廚》不能說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但它是一部讓人溫暖,讓人開心,讓人放鬆,讓人飢腸轆轆的電影;或許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但兩個人花五百塊便有如此滿足,已經是不可多得的享受了。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