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為了生存苦惱的男人/女人,一個失能貧困的家庭,一段內心或外在的旅程。只要片量不算少,你近年一定看過像《海邊的希娣》這樣的電影(筆者個人非常喜歡的美國導演拉敏巴哈尼,便幾乎是以拍這種類型電影揚名立萬的)。無論題材或手法,《海邊的希娣》都不是一部以創意或新鮮感取勝的電影。它說的仍是一個宇宙共通的故事,就算把印尼漁村換成美墨邊界、紐澤西州、東歐小國或雲嘉南海岸,相信同樣無違和感。
相較於故事本身的似曾相似,《海邊的希娣》之所以與眾不同,主要靠的仍是無名女星 Sekar Sari 逼真可信的演出,既將那份被生活壓力逼得喘不過氣的絕望感揣摩得絲絲入扣,亦不忘強調角色溫柔風趣甚至性感嫵媚的個人特質,一面逼真呈現希娣的困境,同時拒絕將其簡化為一個隨時準備犧牲的聖女或主婦,進而昇華了整部電影的高度。就這部分來說,印尼導演艾迪卡攸諾的表現相當優秀,走的雖然依舊是新寫實主義路數,執行得宜下依舊效果出眾。個人特別欣賞其鏡頭在動與不動之間的選擇:片頭一段屋前屋後的躲貓貓,得見其對空間的掌握與敏銳度,一段唱歌過程中行雲流水的鏡頭移動讓人徹底陶醉在當下的生命力中,片尾那顆長鏡頭除了莫名與《愛在潮浪洶湧時》(電影糟到一個程度真的是想忘也忘不了)有異曲同工之妙,寧靜悲傷的美感加上黑白攝影竟莫名有幾分《生活的甜蜜》神采,對於本片應該是最高的讚美。不過相較於他鏡下自然大器的女主角,卡攸諾明顯仍有成長空間,不時出現的做作旁白除了擾人也破壞了整體氛圍,是全片唯一真正的敗筆。
《海邊的希娣》不是一部野心很大的電影,也不是一部很複雜的電影。它的成功在於善加利用本身侷限,將其轉化為敘事上感動人心的柴火。很難說 Sari 在本片過後是否還會有演出機會(通常這種型的演員與角色都不甚吃香,看看《萬福瑪莉亞》便知道了),也不確定卡攸諾究竟會成長成何種樣貌,但至少在觀看《海邊的希娣》的90分鐘裡,觀眾會感覺自己真正認識希娣、了解希娣並同情希娣。多數時候,能做到這樣已經是不可多得的成就。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