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MOD看好戲/英美《紙牌屋》,你喜歡哪一齣?

0

本文由中華電信委託,娛樂重擊企劃執行

美版《紙牌屋》男主角 Frank Underwood,由凱文史貝西飾演。

美版《紙牌屋》男主角 Frank Underwood,由凱文史貝西飾演。

轉眼間,Netflix廣受好評的自製影集《紙牌屋》,已從網路串流業者第一次正式踏入原創製作的冒險實驗,搖身一變成為一齣叫好叫座的成熟影集了--中間還順便為女主角羅蘋萊特拿下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頭銜,證明影集的口碑與佳評可是貨真價實,絕非媒體炒作下的曇花一現。

而一如過往,全新第三季一在國外上線即造成轟動,多數劇評皆宣稱這是該劇至今最好的一季。尚無法使用Netflix服務的台灣觀眾也不需沮喪,中華電信MOD好萊塢199已更新到第二季,相信很快就能看到第三季。在美國版《紙牌屋》站穩腳步的今天,多數觀眾其實並不知道《紙牌屋》還有一個早它逾20年誕生的英國孿生哥哥,兩者皆根據曾在英國政壇打滾的小說家麥可多布斯同名原著改編,而英國版年代雖然久遠,口碑與藝術成就,比起新版亦頗可觀。究竟兩個版本的差異在哪裡,兩者相比又是孰優孰劣呢?本文便帶領讀者一同回到兩齣影集的第一季,探討兩者各自優缺點,同時也說明因兩國政治體制不同而帶給影集的影響。

◎條條大路通大位?不見得

要探討英國版與美國版的差異,最重要的衡量基準,在於兩者的政治制度背景,以及隨著政治制度所帶來的權謀橋段合理性問題。

英版紙牌屋男主角 Ian Richardson

英版紙牌屋男主角 Ian Richardson

英國版的時間設定在柴契爾夫人失勢不久,執政的保守黨的選出亨利柯林瑞吉接任英國首相,時任下議院黨鞭的法蘭西斯厄科哈特,則希望藉此機會取得柯林瑞吉的內閣高位。當柯林瑞吉拒絕了厄科哈特的要求,在妻子鼓勵下,厄科哈特決心透過自己擔任黨鞭所擁有暗盤勢力及把柄,逐步摧毀柯林瑞吉的執政基礎,為自己奪下首相大位。

若讀者對英國政治略有涉獵,便知上述段落看似複雜,實際執行邏輯卻相當直接明確。作為內閣制國家,英國的首相與內閣成員皆自下議院產生,也因此負責貫徹黨紀的下議院黨鞭,便擁有頗為巨大的政治權力,得以藉由軟硬兼施的兩面手法或利益交換取得影響力,間接對執政者的穩定性產生威脅。

相對的,在美國版裡頭,男主角法蘭克安德伍德雖作為眾議院的多數黨黨鞭,對於法案是否能在國會順利過關具有一定影響力,但由於美國是總統制國家,國會的立法權與總統轄下的行政權乃屬互相制衡關係,彼此切分明確,安德伍德能帶來的混亂與影響相對受限許多。影集雖帶出他對於國務卿一職的渴望,但在這之外,他要取得成功所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以及制度面上的合理性問題,也讓美國版比起簡單直接的英國版要來得錯綜複雜許多,連帶影響觀眾對於劇情發展的理解。

◎兩害相擇取其…?

由美國與英國政治制度所衍生的差異而來,兩位主角的演出風格與角色個性也在類似設定下出現明顯不同。同樣身為黨內要角謀求大位,美國版的《紙牌屋》中,凱文史貝西演出的主角法蘭克安德伍德是個一心想往高處爬,對觀眾而言直接外放的典型反英雄。在史貝西詮釋下,法蘭克操著南方口音、閒暇之餘喜歡躲在小吃店享受簡單的肋排美食,情緒變化寫在臉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重點仍是目的本身,各種骯髒活兒不過是康莊大道上不必要的路障。

相反的,英國版的男主角伊恩理查森知名度雖遠不如史貝西(《紙牌屋》是他最成功也最為人所知的角色),但其演出的法蘭西斯厄科哈特,兼具狡詐與英國紳士的優雅,西裝剪裁與用字遣詞與如何摧毀恐嚇身邊伙伴同等重要。比起史貝西在權謀與蠻幹中間尋求平衡,理查森除了角色所具有的自信與手腕之外,更重要的差別,在於他同時相當享受玩弄及摧毀對手於股掌之間,對於自己能犯下滔天罪行卻逍遙法外感到怡然自得,完全可套用《黑暗騎士》裡頭小丑的說法:「有時你單純只想看整個世界燃燒殆盡。」若說在美版《紙牌屋》裡,惡乃是必要的手段,那麼在英版《紙牌屋》裡,惡便是樂趣的一部份:君不見法蘭西斯厄科哈特的英文縮寫便是F.U(去你的)?

◎空間與縱深的關係

(本段會牽涉第二第三季劇情,尚未觀賞且不喜歡被爆雷的讀者請勿往下)
(本段會牽涉第二第三季劇情,尚未觀賞且不喜歡被爆雷的讀者請勿往下)
(本段會牽涉第二第三季劇情,尚未觀賞且不喜歡被爆雷的讀者請勿往下)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政治制度以外,美國版與英國版《紙牌屋》最大的差別其實顯而易見:英國版《紙牌屋》總共不過區區三季,每季四集,且第三季評價普遍遜於第一第二季。相反的,美國版《紙牌屋》光第一季便超過整個英國版篇幅(美國版每季十三集),就此所延伸出的敘事需求也大有不同。

在英國版裡,故事永遠直接明確:第一季是是法蘭西斯爭取首相的歷程、第二季是法蘭西斯對抗英國國王的角力,第三季則是法蘭西斯面對強敵環伺渴望優雅退場的掙扎。故事主線環繞在法蘭西斯與其所面對的問題上,視角單一軸線清晰。

HOUSE OF CARDS

克萊兒與法蘭克將在第三季生出嚴重嫌隙

而美國版為因應空間上的巨幅成長,節目統籌鮑爾威利蒙除了不甚成功地移植整個英版的女記者麥蒂(美版改名為柔伊)戀父情結故事線,另外也被迫創造大量與原始素材並不相關的劇情支線,以滿足隨空間增加所帶來的縱深需要。這些故事有些對未來敘事有所幫助(如克萊兒對於慈善工作的堅持,間接引出第三季與法蘭克間日漸增加的嫌隙);有些製造出足夠的衝突與深度(如第一季法蘭克重返軍校的一夜反思、第三季的俄國支線,都是系列至今的大亮點);有些卻拖慢(甚至拖垮)了敘事(如瑞秋與道格的兩小無猜、雷蒙作為一個反派的缺乏威脅性),整體看來是好壞參半,距離完美移植仍有一段距離,因此美版雖然娛樂性十足,藝術成就仍未達到理想高度。

◎好的對手與好的主角一樣重要

322416_house-of-cards-cast

強大的配角群讓美版《紙牌屋》極為可觀

延續前段,美版與英版《紙牌屋》主角,功力或許不分軒輊,但在配角方面,受益於長篇幅所帶來的發揮空間,美版可是遠勝過英版太多。單就演員來說,美版除了演技實力一向備受肯定的羅蘋萊特,年輕女演員凱特瑪拉近年表現亦頗受矚目,演出第一季靈魂人物彼得羅素的寇瑞斯托爾更是藉著本劇(以及先前《午夜巴黎》裡頭的海明威一角)廣受好評,未來發展不可限量。

在美版第一季裡,彼得羅素是少數可以讓觀眾真正同情憐憫的重要存在。到了第三季,演出俄國總統維克多沛卓夫的拉斯米克森(坎城影帝兼《雙面人魔》男主角邁茲米克森的哥哥),實力絲毫不遜於弟弟,難以捉摸的角色個性讓法蘭克不再顯得無所不能,羅蘋萊特飾演的克萊兒,更在三季的時間裡從單純的馬克白夫人成長為影集裡唯一能與法蘭克相抗衡的角色。相較之下,英國版無論是演出法蘭西斯妻子的黛安弗萊契,或演出女記者的蘇珊娜哈克,表現雖仍值得肯定,但無論戲份或存在感皆遠不如美版對手,也是比較之下英國版最弱的一環。

如果你喜歡簡單明確的敘事風格,英國版《紙牌屋》清晰且容易理解得多;相對的,如果你希望與角色一起成長,期待影集裡有層次與複雜性,那麼扣除政治制度所帶來的劇情漏洞,美國版要出色不少。不過,雖然兩個版本各有優劣,但到了第二季之後,兩個影集除了名稱相同、角色奪權的過程目的有些許相同外,整體內容已經完全迥異。法蘭克成功往總統大位更進一步,剩下來的便是要應付總統背後的有力金主,制度改變的陣痛減輕許多;法蘭西斯則已坐上首相大位,下一個挑戰者反而是英國制度上理應沒有影響力的英國國王。英國版《紙牌屋》在第三季劃下句點,第三季公認不管演出或故事比起從前都有一段差距;美國版則成功克服改編上所面對的水土不服,逐漸長成獨立完整的亮眼個體,在第三季達到目前為止的高峰。單就第一季來說,個人還是會大力推薦英國版的黑暗優雅,但未來肯定是屬於法蘭克總統的。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