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今年奧斯卡獎聲勢最盛的領先群之一,詹姆斯馬什所執導的《愛的萬物論》是部讓人看完之後會既對其得獎潛力胸有成竹、卻又同時不禁想起「我是不是看過這部電影的數學家/鋼琴家/拳擊手/鄉村歌手/靈魂樂手版本」的作品。做為題材,史蒂芬霍金的成就與掙扎自然是充滿了戲劇張力與滿滿的感動,但電影為如此不凡人生所套用的框架卻又如此熟悉且保守,即便導演演員製作皆繳出了張水準以上(但不到優異)的成績單,整體平均仍是在不求有功,只求無過的邊緣徘徊。明明說的是宇宙萬物,題材卻不出九大行星,讓人不免有些失望。
1960年代,當時正準備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史蒂芬霍金遇上了文學系學生(兼未來妻子)潔恩,兩人一見鍾情下感情迅速增溫。但同時,甫於學術界嶄露頭角的霍金卻被診斷出運動神經元病,醫生警告來日無多。潔恩毅然決然地承諾要陪史蒂芬走完剩下的歲月,只是隨著霍金在科學界大放光彩,日漸嚴重的病症又侵蝕兩人的感情,究竟在霍金奇蹟似的存活下來同時,這段婚姻要如何維繫下去?
演出霍金的男主角艾迪瑞德曼是全片成功與否的關鍵,而他的演出也算是可圈可點,成功的選角(電影後段的扮像加上男主角本身便有幾分神似讓人有在觀看檔案畫面的錯覺)加上細膩的肢體與聲音演出,觀眾完全可以相信銀幕上的不是別人,正是霍金本人。只可惜,比起外在的完美捕捉,不知是出於劇本本身瑕疵或瑞德曼演技的侷限,扣除片尾失語後一場衝突大戲,瑞德曼總讓人覺得是在模仿揣摩霍金,僅捕捉到形卻少了點神;同樣的,費莉絲蒂瓊斯在《愛瘋了》(Like Crazy)裡頭雖然有亮眼表現,但幾部片下來卻發現她演法都一樣,而在《愛的萬物論》中,她始終遊走於清新自然與空洞木然的模糊地帶,加上讓人傻眼的髮妝(本片為「看起來像姊妹的母女」做出了全新詮釋),讓潔恩雖是名符其實的女主角,演出卻無法掙脫類型窠臼,相當可惜。此外,本片絕對有角逐「年度最浪費演員獎」的實力,從只有兩句台詞的艾美莉華遜(Emily Watson)、負責拍手的坎城影帝大衛休里斯、偶爾語出驚人的劇場老將賽門麥克伯尼(Simon McBurney)、演出奧森威爾斯維妙維肖但出場只為了稱讚主角的克里斯麥凱(Christian McKay),綠葉恐怕還是比紅花來得令人驚豔與惋惜。
詹姆斯馬什先前已靠著優異的《偷天鋼索人》拿過一座小金人,這裡他挑選題材的嗅覺也是同樣出色。但比起《偷天鋼索人》做為紀錄片流暢引人入勝的敘事,多數時候《愛的萬物論》卻是紀實多過個人色彩,中規中矩但缺乏抑揚頓挫。扣除坦白說有些濫用的LOMO式濾鏡以及刻意營造的低傳真感,本片其實在拍攝上沒有太多記憶點,也讓中段的掙扎與家庭生活顯得分外冗長,格局與調性近似於拍攝得宜的電視電影。安東尼麥卡滕(Anthony McCarten)的劇本也是如此,老梗雖然也可以是好梗,但在這麼多電影之後,對於如此容易預測捉摸的電影,還是有種投入情感的些許無力與不能。
比較有趣的是,在電影最後,劇本對於愛情選擇了一個兼容並蓄、(相對)忠於現實但又神秘而神聖的態度,一面以溫暖體恤的成熟手法理性處理潔恩與霍金愛情的瓦解,一面又把愛情與兩人的宗教世界觀差異做出含蓄但明確的對比,讓雙方既擁有彼此,又放下彼此,配合片尾以視覺方式將愛投入涵蓋一切的萬物論中,不但是全片最動人的段落,也對電影下了一個真正涵蓋一切的完美句點。
《愛的萬物論》是一部於各種形容詞間擺盪的電影:動人又照本宣科、細膩又平庸、引人入勝又乏味、大開大闔又小家子氣。它既包含了以愛與科學為首的萬物,又無法在這些萬物間找到平衡,使得電影就像片中潔恩所做的馬鈴薯與豌豆比喻,彼此都有道理,整體難以共存。至於關於愛與萬物的答案究竟為何?恐怕就算現實的史蒂芬霍金也難以參透。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