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美國心風暴》:窮得只剩下口號

0
image002

除了郵局爆炸,看完本片筆者心中的怒火也爆炸了。

美國心風暴》是一部看完會很憤怒的電影。不是那種義憤填膺、滿腔熱血的憤怒,是「我的人生的三個半小時就這樣蒸發了」那種憤怒(其實本片只有 108 分鐘長,但觀影過程感覺真正是度分如年)。

改編自普立茲文學獎得主、美國當世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菲利普羅斯,一般公認最重要的長篇小說《美國牧歌》。本劇意圖透過一個本質良善的中產階級家庭視角,探討美國動盪不安的 1960 年代末期,以及包含個人、親子、階級、種族、政治、情欲、價值觀、罪與罰等龐大繁雜的議題。

小說本身成就不論,當故事搬到大銀幕,編劇約翰羅曼洛的作法便是把一個接一個議題,隨手串成一起拼貼成電影。每個角色毫無血肉或深度,一張開口便是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或道德思辨,所有的苦難或困惑更像是課堂上的個案研究。加上電影頭尾完全沒有邏輯可言的敘事框架以及視角切換,在小說裡深度呈現的手法,換了傳播媒介只是無比突兀。再次證明文學改編真的不是原字原句全盤接收那麼簡單,也讓觀眾深刻體驗宛如被鈍器一般的訊息毆打致死的折磨。

image003

格格心裡苦,但是格格不說。

首次當導演的伊旺麥奎格也證明自己完全不是當導演的料。如果說角色行為的缺乏敘事邏輯,讓電影空有口號卻沒有精神,麥奎格高度劇場化的拍攝、拙劣的剪接選擇、以及對於演員狀態(包含自己在內)的調整不能,很快便讓《美國心風暴》,掉入良好意圖與觀眾理解之間的斷層。就拍攝來說,麥奎格選擇讓演員用高度劇場化的方式念白,搭配幾乎靜止的畫面構圖,每字每句皆像是實驗劇場般慷慨激昂。但三名主角的演出皆是生硬平庸,珍妮佛康納利更給出應該是生涯至今最糟的演出,有戲劇張力卻沒劇情,只讓觀眾更感到出戲與厭煩。

另外,不知是否受限於預算(本片不只手法赤貧,從各種新聞畫面與「高潮迭起」的「暴動」看來,拍攝成本應該也是赤貧),麥奎格在剪接上選擇以沒頭沒尾的淡入淡出來連結不同故事,更加深了電影的斷裂感。片尾一次理應痛徹心扉的怒吼,莫名在過程中戛然而止,讓人看了已分不清楚是怒極反笑,還是哭笑不得,台上台下一樣滿腹苦水。

image005

導演以近似舞台劇的方式呈現電影。

說是好萊塢電影,本片更像是改編菲利普羅斯的高三戲劇社畢業公演,除了好友和爸媽之外沒人要去的那種。扣除幾幕相對出色的構圖,《美國心風暴》呈現的是一個有著雄心壯志,卻缺乏對於故事或執行基本認知的重大失敗。

要說本片最大的優點或貢獻,應該是片中路人出口成章、辯才無礙的莫名特質,以及題材與訊息遠勝過一切的偏執,與多年來許多觀眾對台灣電影的批評有諸多相似之處。看完《美國心風暴》,原來我們離好萊塢顯赫團隊,也沒有想像中的遙遠。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