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密碼》的問題,恐怕不只是說不說國語而已⋯⋯

1

Arti-promote-poster_web

即使是從未看過布袋戲的人,只要你生在台灣,史艷文、素還真的名頭想必是聽過的。這些角色都出自於創造出「霹靂布袋戲」的雲林虎尾黃家。從黃馬黃海岱的野台戲,演到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黃家第四代的黃強華黃文擇則面臨更多元的轉型問題,電視、錄影帶、一路開疆拓土進入電影與網路平台,連與中國視頻平台的合作都不落人後。而今隨著第五代接班,推出了與動畫及3D技術結合的《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

但《奇人密碼》並不是霹靂布袋戲首次進軍電影圈,事實上,霹靂布袋戲的電影夢始於2000年上映的《聖石傳說》,這部耗資三億台幣的首部布袋戲電影,全台賣出破億票房,成為當年景氣一片低迷的台灣電影市場之異數,後來還出了日本版。更重要的是,《聖石傳說》開拓了許多過去做劇集時未曾想像的搭景、動畫與文武戲拍攝方式,連木偶本身都做了永久性的改革,從此有了能屈能伸的五指與關節,為木偶動作與文武戲開拓出新的可能。

2

▲具備個別手指關節的木偶,大幅改善布袋戲視覺上動作限制。

此外,金光布袋戲原本走的是武俠路線,但黃強華捨棄史艷文自創素還真為主角後,不斷向奇幻武俠的路線邁進。《聖石傳說》後的布袋戲元素更是不斷拓展,拿刀拿劍已不稀奇,甚至連拿槍、拉小提琴的都有,而且這兩位還是專殺「嗜血者」(吸血鬼)的吸血鬼獵人。

3

你能想像不說台語的布袋戲嗎?

然而這次《奇人密碼》的關鍵不在題材或技術上的創新,而是它大大挑戰布袋戲與戲迷的底限:捨棄傳統的台語一人式配音,採用國語配音(黃文擇還是有幫一位角色配音)。這件事可謂「未演先轟動」,已有不少戲迷反彈,甚至認為這是為了迎合中國市場的自我閹割,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大膽的策略。

國台語的語言位階問題,在台灣可說是個「不能說的秘密」,早年獨尊國語的政策之下,電視黃金時段只能說國語,台語文化受到極大衝擊,台語片沒落、台語演出的傳統技藝或歌唱等亦受限制與管理,甚至部分被要求改用國語;台語電視節目只能被安排在次要時段,資金和收視都無法與黃金時段的八點檔或大型綜藝節目相比,導致台灣觀眾看到的國語劇種與綜藝節目美輪美奐,台語午間劇場和六點神怪劇卻不少粗製濫造之作,長期下來便有著國語(節目)優於台語(節目)的刻板印象。

雖然語言政策在解嚴後,「理論上」即消失不復存在,但如我自己的經驗,學校老師從小還是會告訴我們在學校或正式的場合還是說國語的好,直至今日,國台語的隱性位階仍然無所不在,而這也成為了台語配音傳統的隱憂:目前仍一肩撐起霹靂布袋戲配音重任的黃文擇,已近六十高齡,多年來不斷試圖尋找配音接班人,但年輕一代人才難覓,同時他也多次感嘆,現在時代不同了,以前布袋戲班嚴格的訓練,現代人很難接受(他自己當年是父親黃俊雄一手調教,自己的兒子打罵起來更是全不留情),培育計劃每每無疾而終。

找不到接班人傳承傳統布袋戲一人配音的高技術技藝、年輕一輩國語普遍比台語純熟,同時長年以來國語配音也發展得比台語配音完備,選擇國語配音,很可能是不得已的必然,這個選擇背後其實延伸出的是布袋戲台配傳統的種種難題。但因台灣長期忽視配音員專業與培育,國配的人才亦同樣不足,請來的歌手口條亦不佳,國語配音直接跟硬底子的八音才子黃文擇比拼,顯得左支右絀,更難以與當年《聖石傳說》的日配請來知名聲優子安武人配素還真的表現相比。台灣不像日本有聲優傳統,如何透過聲音為無表情的木偶增添情感厚度,這才是國語配音布袋戲真正的挑戰。

改變的不只是聲音而已

黃強華的兒子、七年級生的黃家第五代黃亮勛,背景故事宛如《陣頭》的布袋戲版:原本玩後搖滾樂團的他,台大畢業後卻發現真正屬於台灣的傳統就在自己家裡,據官方說法,研究所期間他便開始參與霹靂編劇事務,如今以《奇人密碼》正式接班,企圖為傳統帶進新的視野與創新動力。

拿《聖石傳說》和《奇人密碼》相比,會發現改變遠不只是從台語配音改成國語而已。

4

▲《奇人密碼》編劇與藝術總監黃亮勛

《聖石傳說》基本上是站在霹靂的基礎上,企圖將霹靂長年經營的人氣,從錄影帶市場延伸到電影,走的是類似日劇SP電影版的路線。不僅主角仍是霹靂的當家小生素還真,劇情與主要角色也都與本傳有所勾連,包括傲笑紅塵、青陽子、劍君、亂世狂刀等,都是霹靂布袋戲中的人氣角色,並一一被網羅進電影版,最大反派非善類與魔魁也是出自劇集本身。《聖石傳說》與霹靂劇集主要的差異其實是在操偶、搭景與運鏡上的技術進化,核心的元素是不變的。

但《奇人密碼》不只捨棄了台語,也捨棄了素還真,從劇情與題材不難看出《奇人密碼》不僅與霹靂的世界觀漸行漸遠,甚至以「偶動漫」一名,取代在台灣經營已久的「霹靂布袋戲」,或許是想衝出原本已接近飽合的市場,重新創出一片藍海。

當年黃強華以新創的素還真成功取代了史艷文,然而黃亮勛這次是否能成功,實屬難言。就預告片而言,已可看出國語配音的問題不算最大,反而是過於倚賴動畫特效的「偶動漫」令人猶豫,是否還有木偶演出的必要?如果在偶動漫中,實際操偶演出的重要性已被稀釋到可有可無,絕大部分的打鬥與大場面都以電腦動畫完成,那與一般的動畫片是否還有差異?或者,操偶場景直接換成動畫人物似乎也沒有差別?如果真是如此,那這就不叫創新,只是在動畫中硬是置入偶戲而已。

當年《聖石傳說》固守基本盤,即使在戲迷間評價不算太優,仍能輕鬆破億;今年《奇人密碼》不再固守戲迷市場,這個路線究竟是否能成功,執行面又是否能在保留布袋戲特色與優點的前提下與3D和動畫新技術完美結合,就等待上映後戲迷與市場為它驗明正身了。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唸過台大外文、台大台文,都成了逃兵,現為自由寫手,從企劃編劇、影劇評論到採訪紀錄,只要是喜歡的東西無一不能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