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紛紛登陸插旗 中國成新電影中心?

1
AH46s_z-360

CC BY-SA 3.0 from The Hollywood Reporter

中國電影市場快速成長,從十年前的11億人民幣總票房,到2013年飆升到217億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在2002年起開放電影市場化,但仍有保護國片的進口片配額規定,同時限制外國片票房分賬底線(如美國電影票房就被控制在總票房25%以內),外加嚴格的內容審查制度,想跨海撈錢可說是難關重重。縱觀近五年大約五十片的進口片片單,有超過八成皆為美國電影,其他國家想在這片廣大市場分一杯羹,也只能搶剩下的零散名額。故近年來,許多地區紛紛開啓與中國合資合拍模式,企圖以「國產片」身份上映,免去搶片額的麻煩。

就在七月三號,韓國與中國也正式聯手,其文化體育觀光部與中國廣電總局簽署了《中韓電影合拍協議》,往後中韓合作拍攝的電影將在兩國互享國產片待遇。消息一出,業界普遍認為這對兩國都是利多,一方得韓國人才技術,一方獲中國票房市場。不過也有許多人對此持保留態度,韓國導演金榮俊便直言合拍門檻仍嚴苛,詳細合作條例也尚未公布,對實際交流的助益可能還有待觀察。

W020140707393055682410

         中韓合拍片日後將享國產片身份,CC BY-SA 3.0 from Jfdaily

韓國電影產業在近十幾年來,一直是亞洲影壇的領頭羊,擁有最精良的製作技術,其娛樂產業的興盛,更讓「made in Korea」儼然成了流行代名詞。韓製電影大舉輸出世界各國,展現商業實力,在藝術成就上,亦屢屢獲國際影展青睞。其電影產業約在2005年到達顛峰,隔年因國內市場萎縮呈現下頹趨勢,連帶刺激韓國開始積極尋求海外市場。而中國這塊日益壯大的大金磚,顯然是韓國意圖攻佔的首要標的。

反觀兩岸三地的情況,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則因2004與中國簽訂的CEPA(《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展開中、港合拍時代,目前有近五分之四港產電影都已是合拍片,純種正港片已成稀有動物。而台灣與中國於2010年簽訂的ECFA,則允許台灣電影通過內容審查後,直接進中國院線上映,不須再與好萊塢大片爭配額。雖官方尚未特別訂定電影合製協議,但中台合資、合製電影早成風潮。例如在2012年,中國就上映了13部中台合拍片,當年累計票房3.9億人民幣。

此外,中韓合作拍片其實也早有先例,去年就有《大明猩》(台灣叫王牌巨猩)和《分手合約》在中國上映。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蓬勃,票房開始帶動戲院、明星以及拍片數量快速成長。中國製片方近年亦積極向外地吸取技術人才,如2007年馮小剛導演的《集結號》便首度採用韓國特效團隊,打破最初只是招募韓國明星的淺層合作關係。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預計到2020年,中國就會取代美國,登上全球最大電影市場寶座。再看其六月中剛剛發表的電影經濟政策與《中韓電影合拍協議》中國顯然野心勃勃,似乎也想扭轉這幾年中國國產片票房滿分、但內容單薄的窘境。以各地搶著登陸插旗的狀況看來,中國儼然已成新的區域性電影中心。儘管中韓合拍條例實際效果仍屬未知,另外也還得記得中共當局對電影的病態思想審查,但各國投奔人民幣恐怕早是不得不的趨勢。

參考資料:

新浪網 《中韓合拍片待遇升級,韓導演:門檻還是高》

藝恩網  《中韓電影牽手:一方學技術一方要市場》

中國評論月刊  《票房破217億 中國電影的時代是否到來》

影視工業網  《電影產業新機遇:最新出台電影發展經濟政策》

康育萍  集體北上─中港合製電影中的文化勞動分工: 以 CEPA 為分界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Punchline 新手編輯,請多指教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