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新娘》:哥德羅曼史的本土演繹

0

全文轉載自《國影本事》十一期
文/但唐謨
圖/影視聽中心

臺灣電影自一九五○年代興起的「台語片時代」,從今日看來是個不可思議的世代。在那將近二十年的歲月間,完成了上千部台語片,那是個無法重現的歷史。我們只能從《阿嬤的夢中情人》中去拼湊當年的電影盛況。台語片時代的片型多元,有古典歷史,民俗戲曲,搞笑喜劇,英雄諜報等等,多少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人心,其中也不乏恐怖類型。曾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的導演辛奇,就曾經引用西方恐怖片中的「瘋狂醫生」類型,拍出了第一部台語科幻恐怖片《雙面情人》,描述一個走火入魔的科學家,喝下了自己發明的藥水,晚上變身成恐怖怪物;而就在《雙面情人》的同一年(1965),辛奇拍了另外一部浪漫驚悚片《地獄新娘》。

《地獄新娘》完成於一九六五年。六○年代的臺灣,算是個「還不錯」的世代:戰爭結束了,砲戰熄火了,儘管還是在戒嚴恐懼中,經濟卻開始成長;而且我們當時還是美國的朋友,有大使館,有很多邦交國,也算是個「太平盛世」。在那個世代擁有經濟資源的人,可能會看美國電影,聽西洋音樂,開敞篷跑車,住大豪宅,打高爾夫球,開泳池派對,家裡還可以養傭人……《地獄新娘》的背景就是個老派的臺灣上層社會;而這有錢人家的故事,卻改編自英國作家維多莉亞‧荷特的哥德羅曼史〈米蘭夫人〉(Mistress of Mellyn, 1960)。

「哥德羅曼史」是個非常好用,永遠不褪流行的文類(還記得「好時年」出版社嗎?)。故事基本結構都是一個女性主人翁進入神祕的豪門山莊,陷入難解的愛情恩怨,例如夏綠蒂‧勃朗特的《簡愛》;希區考克改編女作家達夫妮‧莫里哀同名小說的《蝴蝶夢》;臺灣作家瓊瑤也是哥德羅曼史的愛好者,例如《菟絲花》中的弱女子、《庭院深深》中的「寒煙山莊」、《月滿西樓》中闖入恩怨家族的女祕書、《心有千千結》的女護士。哥德羅曼史的主角永遠是女性英雄,故事則陳述出她們的成長覺醒,以及她們的的感情冒險。辛奇導演曾經也是個小「覺青」,作品中不乏社會批判;然而這部《地獄新娘》直接採用了當時正夯的西方通俗題材,可以說是個大膽的嘗試。

《地獄新娘》截圖

《地獄新娘》把〈米蘭夫人〉中十九世紀的英國豪門,改成了六○年代臺灣中部的有錢人家。這部電影可說是一個臺灣社會文化與西方閱讀時尚的混搭。電影的一開始看到臺灣典型的岩岸,在類似馬勒音樂的宿命感覺中,揭露一起溺水死亡。片頭之後看到了一片老樹濃蔭,擋住了後方一棟洋樓式的豪宅,也就是〈米蘭夫人〉中米蘭山莊的對應。

哥德羅曼史最重要的元素就是這豪宅,可能是個古宅,或者頹杞的古屋,最重要的是,這棟屋子一定曾經有另外一個人佔據過,屋子裡一定暗藏著祕密、秘室、奇怪的角落,或者地窖之類的空間。〈米蘭夫人〉未曾拍成電影,不過想像中的米蘭山莊,應該類似《蝴蝶夢》中陰魂不散的大房子;《地獄新娘》中的豪宅,則選擇了比較「西化」的臺灣洋樓,孤寂空間中的豪宅帶著一份高處不勝寒的冷漠感;豪宅內則有帶著危險視覺角度的樓梯,以及迷宮般的走廊,整體視覺風格雖然並不陰森,卻營造了一份我們還滿熟悉的臺灣式鬱悶。這棟建築據說是位於淡水,已經拆除的舊外商洋樓。而這故事場景設定在梧棲,或許是因為五、六○年代臺中港的闢建帶動了梧棲發展。這些歷史碎片,都在電影中保存了下來。

《地獄新娘》截圖

哥德羅曼史第二個重要元素:懸疑。在原著中已經完善鋪陳,辛奇導演的改編許多部分都是原封不動,卻仍饒富趣味。恐怖電影中神祕懸疑感的敘述,經常藉由預兆,預言,超自然,或者怪事呈現。片中的管家孫女阿蘭(戴佩珊飾)是個話少的女娃,但是她的沉默卻更有事,她會不發一言,卻突然唱出〈送別〉一曲,彷彿歌曲中藏著駭人的祕密;而當她不斷重複「頭家娘沒死」,則帶著預兆/預言的感覺。阿蘭就是恐怖電影中常見的怪小孩,他們看起來天真無邪,不具備成人的權力/力量,但是他們總是有著理性無法分析的「超能力」,總是在最後的關鍵,發揮毀滅性,或者解救所有的毀滅。故事中另一個大懸疑則是女主角瑞雲和死去的瑞美的關係,在原著〈米蘭夫人〉中,兩個女性互不相干,女主角卻與米蘭山莊的陰魂漸漸建立連結;《地獄新娘》裡兩個女性設定為姊妹,讓瑞美夢到姊姊的鬼魂,托夢洗雪冤屈,也讓故事更加「假鬼假怪」。這部片顯然也是個好萊塢電影的諧擬,片中許多尖叫,腳步聲,怪聲音,昏倒等,都節奏完美,cue點正確,好像是用台語演好萊塢製作的古典恐怖片。

哥德羅曼史中的女主角通常是整個故事的女英雄,雖然她總是遇怪事驚嚇昏倒,但是當真的遇到災難,總是會化險為夷;至於哥德羅曼史的男主角則都是擁有權勢,有點暴戾的男子,不愛他的女性總是被迫嫁給他。《地獄新娘》的男主角義明也是如此的性格,但是演員柯俊雄的個人明星特質,在這壞脾氣的男人身上增加了一份傻傻,帥帥,酷酷的孩子氣,一種臺灣男孩子的愉悅感,不再是原著中高不可攀的豪宅大亨。

辛奇導演花二十六天拍完的《地獄新娘》,以臺灣本土的文化脈絡,重新演繹邪惡黑暗的哥德羅曼史。雖然並不具備原本的陰沉恐怖,仍保持了女性主題,電影的結尾,用一段婚禮上的逆轉勝,取代原著中的回憶情節──畫面中女主角等三名女性,加上兩個小女孩站成一排,合力伸張正義,帶出一種女性結盟的感覺。這部片無論視覺,風格,文本內涵,沿用了哥德羅曼史的架構,但是哥德文類最中心的恐怖黑暗,已經被比較溫和,明亮,幽默的臺灣味,以及邪不勝正的正統道德觀所取代,呈現出的,則是一份臺灣流行文化的歷史記憶。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是我國唯一典藏影視聽資產專責行政法人機構,以強化影視聽資產典藏研究修復推廣、實現資產公共化任務為宗旨。為「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正式會員,前身為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及「國家電影資料館」,成立迄今已逾四十年。在14座片庫中典藏計有電影膠片約2萬部、影視聽文物逾20萬件,自2008年起開始數位修復業務,至2019年高階數位掃描171部,合作修復42部,自主修復8部電影。致力於透過數位修復技術搶救保存影音檔案,以影視聽媒介保存記憶、典藏歷史。除以推動與保存臺灣電影藝術文化為首要目標,為建立台灣電影面向國際市場橋梁,國影中心自104年起,將積極扮演海外市場推動使者、溝通者等角色,協助台灣電影、紀錄片作品國際行銷任務。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