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翻牆的記憶》:挑戰既有校園劇框架的未竟之功

0

有著難得的真誠,《翻牆的記憶》誠如導演和編劇所言,非常認真地想做出一部不一樣的校園劇,正面探討青少年在現代校園裡面對的各種犯罪、誘惑、毒品、霸凌等問題,跟過去只談夢幻愛情和輕鬆搞笑的校園劇大相徑庭。

不過可惜的是,本劇雖然在概念和題材開發上都有著難得一見的嶄新視野與企圖心,但在技術執行上卻顯現出嫁接時的水土不服,最終更在失當的剪接下,成為一部誠意一百分、結果六十分的可惜作品。

美劇式的多線與寫實風 與偶像劇調性的風格略顯違合

《翻牆的記憶》如同導演何潤東所言,想突破偶像劇總是只有一條主線、其他角色都作為輔助的框架,從最後的成果還是可以看出劇本及角色上做得紮實用心,每個角色的性格、轉折、背景、故事發展乃至對白語言,都有一套完整的基礎在背後,沒有哪個角色是聊備一格,來打打醬油或突然冒出來扮演機器神的角色。其角色的紮實度與用心度都算得上數一數二,而且看得出有確有消化田野調查的資料,所以沒有哪一條線是明顯不合理或讓人特別出戲的。

就劇本與故事發展來看,寫實的肌理加上多線角色的結構,其實比起台劇或韓劇,它想架構出來的世界和架構的方式,無疑更接近美劇(也許也跟何潤東本身的成長背景多少有關)。但在大量沿用台灣技術人員和偶像劇演員的狀況下,演員的演出方式和偶像劇慣有的風格(比如漂亮妝容與燈光、相對保守仍然太過倚賴工整正反拍的電視鏡頭運用等),與劇本身應該要有的調性時不時顯得違和。

雖然明顯看得出導演有試圖調整演員的演法,避免太油或太誇張的偶像劇演技,但還是有不少演員時不時以過於偶像劇(甚至鄉土劇)的風格詮釋部分橋段—本劇最常發生的狀況是,某演員在特定橋段很認真的繳出適合本劇的寫實演法,但在其他橋段又不小心流露出偶像劇式的演法,演出風格的難以統一,就比較容易讓人出戲。結果是明明看得出從導演、角色設定、演員都投入很高的專注與用心,但最後的成果卻不如預期,非常讓人惋惜。

多線交錯的劇情 在失當剪接下顯得紊亂零碎

如果說演出風格上的不一致是本戲的小硬傷,凌亂的剪接與時間感就更是本劇的大硬傷。由於故事是接近美劇的架構,每集照理說都會有 A、B、C…等不同線劇情在走,剪接節奏和平均的戲份就變得很重要。但本劇剪接顯然完全無法駕馭多線的平衡(或是電視台擔心觀眾看不懂,希望把特定線安排在一起所做的妥協?),最後常常是某個角色突然出現一大段然後又消失一大段,某對的發展消失一段時間然後然突然又冒出來,中間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在敘事上顯得莫名其妙。

再加上每個角色都有豐富的背景與動機,連順序都剪不好了還要混入每個角色的倒敘,而且也沒有辦法用剪接手法或畫面調色等常見的技術去自然區隔時序的差異,就讓全劇變得更加凌亂—像是某集開頭突然出現一對不認識的高中男女生角色,兩集後才發現原來是男女主角年輕時的巧遇,在每集片頭未能統一(美劇常有拿片頭來做特定事的手法,比如都是先講一段發生在全故事之前的提要,或是交代前一集留下的伏筆等等)、畫面又不像舊時回憶的狀況下,乍看只讓人覺得一頭霧水。

從原始的劇本、角色甚至是拍攝片段來看,《翻牆的記憶》無疑在各階段都確實顯現出十足的用心,但不適當的劇組安排(太偶像劇式的攝影和剪接)和處理多線敘事經驗不足的情況下,成果非常差強人意。但我作為一個觀眾,確實被血肉完整的角色吸引,我想我仍然會為了知情這些角色的未來道路,而選擇忍受剪接和敘事把它追完。這篇劇評如果稍顯苛責,只能當我愛之深、責之切吧,就因為看得見處處的用心,更惋惜最後的成果差強人意啊!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唸過台大外文、台大台文,都成了逃兵,現為自由寫手,從企劃編劇、影劇評論到採訪紀錄,只要是喜歡的東西無一不能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