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金錢世界》:戲裡戲外的價值相對論

0

為何一尊號稱骨董的雕像,其價值會因人而異?為何一條人命,不值得不計代價拯救?甚至,為何明明一件事早已無利可圖,參與者卻仍無法抽身或反悔?以上便是名導雷利史考特在《金錢世界》裡試圖問觀眾的問題。本片取材自七零年代世界首富約翰保羅蓋提孫子的真實綁票案件,透過綁匪、肉票家人、新聞媒體,以及蓋提本人彼此的交涉斡旋,呈現的不是謎團、甚至不是悲劇,而是一筆貨真價實的生意。

就一定程度上,無論戲裡戲外,《金錢世界》都給觀眾上了價值相對論的一課。比起實際綁票案本身,編劇大衛史卡關注的焦點明顯在於物件的價值(無論是即錢或象徵意義上皆然),以及每個角色在評估與思索物件價值的過程。就像本文一開始的提問,上述這些辯證過程,一如主角開場自述所說的「行為怪異但動機可循」,構成了整部電影的重心以外,連帶讓電影的畫面與台詞堆疊之下,彷彿在觀賞棋手對弈,每一步都經過精密計算,卻難以達成思想刺激外的直接滿足。然而,這也讓片中的綁架橋段與在裡頭扮演要角的演員,莫名顯得單調或理所當然,也讓最後的追逐場面更是格格不入:本片的類型畢竟是「劇情」而非「驚悚」或「動作冒險」,戲院內觀眾體驗的不是感同身受,而是個案研究。

所謂的價值相對論,也延伸至銀幕外頭。凱文史貝西的醜聞使雷利史考特完成超高難度救火任務,讓《金錢世界》儼然已立於不敗之地,重點並非好壞,而是在這樣艱困情況下,所交出「相對」漂亮的成績。可以確定的是,臨危受命(但其實是史考特原先屬意人選)的克里斯多夫普拉瑪是全片最迷人的存在,其多層次又自然的演出,完美體現了電影探討的主題,卻不致淪為編劇的傳聲筒,無心插柳卻成為電影的核心。

另外,何曼杜里斯所飾演的綁匪是全片唯一真正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角色(雖然找身為法國人的他演出義大利綁匪,不知哪裡怪怪的),甚至比身為肉票母親的蜜雪兒威廉絲更讓人感同身受。而說起威廉絲,其與馬克華柏格過去皆有不錯的演出,但兩人不知是受限角色平板或純粹選角問題,總有種無所適從之感,華柏格的存在更是浪費了電影寶貴的視角切入點,是全片最大敗筆。

至於雷利史考特,只能說這就是一部水準平均的史考特電影,沒有太多突破或驚喜,華柏格的選角外也沒有砸鍋或失誤。過往班底依舊是正常發揮,電影也是穩健而平鋪直述到彷彿導演其實是朗霍華(雖說以朗霍華近年對數位攝影的著迷,或許會更有想像力也說不定)。這也帶回前頭說的:如果今天沒有史貝西的換角風波,《金錢世界》一樣是一部中等水準的作品,只是有了風波本身,還是會對電影多一兩分敬意。這份敬意不代表喜愛,但若因此為普拉瑪換得其實至名歸的小金人提名,倒也算是皆大歡喜?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