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斌專欄/《忍者龜》傳奇:兩個獨立漫畫家扳倒了《復仇者聯盟》

1

隨著「DC」與「漫威」兩大漫畫陣營持續推出旗下英雄電影,讓人誤以為全美國好像就只有兩家漫畫公司。但事實上,漫畫界也像任何商業市場一樣,偶而會出現小兵立大功、小蝦米扳倒大鯨魚的故事,而美國漫畫史上最著名的小蝦米,正是剛好在這個月「又」要推出新電影的《忍者龜》(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很多非漫畫迷可能都不知道,《忍者龜》其實最早是美國的漫畫作品,在 1984 年由當時剛入社會的兩位年輕人,彼得賴爾德( Peter Laird )與凱文伊斯曼( Kevin Eastman )所合作創作:賴爾德與伊斯曼兩人雖然都是漫畫作家,也是重度漫畫迷,個性卻截然不同:賴爾德年紀較大,也較內斂細心,伊斯曼則相當外放熱情;但兩人對漫畫的想法卻如出一轍,認為獨立漫畫出版才是應該走的路,於是兩人一拍即合,共組「幻影工作室」( Mirage ),在成功出版一些短作之後,某天晚上就在構思新題材時,伊斯曼畫出了《忍者龜》的第一個雛形,兩人開始互相交換對《忍者龜》的構想,四人一組的《忍者龜》雛形就此成形,賴爾德認為光叫《忍者龜》( Ninja Turtle )不夠響亮,於是就確定了全名少年變種忍者龜( 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

螢幕快照 2016-06-03 下午6.11.48

《忍者龜》的創作者:彼得賴爾德和凱文伊斯曼(左至右)。

賴爾德與伊斯曼花了兩個多月時間,完成第一套 40 頁的《忍者龜》漫畫,由於他們沒有出版商支持,因此只好自己籌錢,向親戚借款,湊足印刷廠一刷的金額,印製三千本拿到漫畫店販賣,沒想到立刻銷售一空,暢銷程度讓他們措手不及,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計畫要出第二集,甚至在第一集裡就把主要敵對的反派殺死了!

螢幕快照 2016-06-03 下午6.18.32

《忍者龜》第一集漫畫封面。

著名漫畫連鎖/線上店 Silver Snail 老闆馬克艾斯維斯( Mark Askwith )回憶說,當年第一集銷售一空後,他們就很期待第二集推出,但令他意外的是,第二集一推出不僅僅獲得重度漫畫迷喜愛,連平常不看獨立黑白漫畫的讀者也都來購買,讓銷量扶搖直上;到第三集,《忍者龜》的銷售量就已超過同時期的《復仇者聯盟》,讓他相當意外,也開始感覺到漫畫界將會掀起一陣烏龜風。

專家分析,《忍者龜》當時會受漫畫迷喜愛,主因是因為它是獨立作品,不同於一般大公司(如 DC、漫威)太過修飾的故事與畫作,《忍者龜》完全是黑白創作,沒有彩色,內容雖暴力卻也相當幽默有趣。賴爾德與伊斯曼兩人因為都是重度漫畫迷,繪作與故事中都引用許多當時開始流行的黑暗風格,但卻是以較年輕、輕鬆的態度來述說,反讓人物與故事的可塑性提高許多,也更吸引讀者想要看這些人物未來還有什麼新奇的想法與作為。

螢幕快照 2016-06-03 下午6.33.13

《忍者龜》第二集漫畫封面。

為避免被首次的成功沖昏頭,賴爾德與伊斯曼先請漫畫店進行第二集的預售測試,沒想到反應是第一集的五倍:一萬五千本。算算盈餘,兩人居然都能分得兩千美金,若換算成現在的價值,相當於一個人可以賺到 13 萬新台幣!賴爾德與伊斯曼發現,原來真的可以靠畫漫畫賺錢生活,因此繼續畫下去;但隨業務增多,也必須增加工作室人手,不過他們找人的原則,也都完全是憑感覺,從沒畫過漫畫的好同學,到因為崇拜第一集而自己找上門的年輕畫家,工作室其實就等於是幾個大男孩的俱樂部,其中一位員工就表示:「當時工作室裡的氣氛就像個馬戲團,我們每天玩耍,午餐吃兩小時,然後才有人說:『我們也許該稍微工作一下』,那段時間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間。」

當時賴爾德與伊斯曼兩人約兩、三個月出一本 40 頁的《忍者龜》漫畫,據他們自己說,銷售量最高的第八集賣出高達 13 萬本。但此時,《忍者龜》依然只是漫畫界的產品,只有看漫畫的人才知道,主要讀者群也以年紀較大的青年和青少年為主。那是怎麼變成後來風靡全球,每個小朋友都認識、爭吵著要買他們玩具的《忍者龜》呢?因為這時出現了兩個關鍵人物,將忍者龜的世界推展到更高更大的層級。


1987 年,第一首《忍者龜》卡通主題曲。

首先出現的是玩具授權經銷商馬克費爾曼( Mark Freedman ),自從漫畫走紅後,就有不少玩具公司找上賴爾德與伊斯曼,希望洽談授權《忍者龜》的玩具製作與銷售,但這些業務員顯然都沒有讓兩人動心;直到費爾曼出現,以充滿積極熱情,完全相信《忍者龜》玩具會大賣的態度,向兩人陳述他的行銷計畫,並說服兩人放手讓自己去進行。

費爾曼找了多家大玩具公司想要合作,卻處處碰壁,直到當時仍以代工為主的彩星玩具公司( Playmates Toys ),彩星玩具公司那時正在尋求一個夠獨特的產品,讓公司進入人型玩具銷售市場,而《忍者龜》來得正是時候,因此彩星積極與原創者討論玩具造型,賴爾德與伊斯曼也了解這是要買給小孩的玩具,因此完全尊重玩具公司要讓《忍者龜》更年輕可愛、減少隱射暴力的方向,但費爾曼知道《忍者龜》的知名度還不夠,需要找人製作卡通在電視上播放,在小朋友之間打開知名度,因此他找來另一位讓忍者龜爆紅的關鍵人物:動畫製作人佛雷德沃夫( Fred Wolf )。


1988 年,最早的《忍者龜》玩具廣告。

沃夫當時就已是業界知名的卡通製作人,他最有名的就是為卡通人物找適當編劇與幕後工作人員,打造出受歡迎的作品;沃夫經過介紹找到編劇大衛懷茲( David Wise ),根據懷茲的說法,當時沃夫認為漫畫界外沒有人知道《忍者龜》,因此尷尬地問懷茲:「我想做的這個卡通喔,是有關青少年,還有變種動物⋯⋯」沃夫話還沒說完,懷茲就接著說:「是《忍者龜》嗎?」沃夫很驚訝地回答說:「你知道這漫畫?」懷茲說:「我有前五集,我是個粉絲。」沃夫大鬆一口氣,就此將費爾曼與彩星預定製作的五集《忍者龜》卡通迷你影集,放心地交給懷茲。

《忍者龜》玩具與卡通在 1987 年聖誕假期間推出,果然如費爾曼所預期地大賣,但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火紅程度成為當年聖誕節的新聞頭條,卡通製作人沃夫眼看手上有了當紅作品,當然希望繼續產製下去,但負責出資的彩星玩具卻認為,《忍者龜》能暢銷一個聖誕假期就夠了,並不想再製作更多卡通。於是沃夫自己買下卡通版權,在隔年推出新一季《忍者龜》卡通,且一周播出七天,延續了《忍者龜》的熱潮。當時大概沒有小朋友不會哼兩句《忍者龜》主題曲,而這齣卡通一做就是九年,直到 1996 年才下檔,遠超過一般卡通劇集的壽命。

卡通影集與玩具相輔相成,卡通《忍者龜》的可愛與輕鬆幽默卻又能打擊壞人的特殊組合,讓《忍者龜》在全美走紅,而接下來很自然地就是拍電影,但是又碰到與玩具一樣的問題,電影界沒有人知道《忍者龜》是誰。當時香港嘉禾影業在洛杉磯製片部的負責人湯瑪斯葛雷( Thomas Grey )成了關鍵推手,他做了三個重要決定:要利用嘉禾的強項,找香港武行扮演忍者龜;忍者龜的頭,以及忍者龜師傅史林特的機械部分,找來人偶機械大師吉姆韓森( Jim Henson )負責;導演則請來當時還未拍過電影長片,只拍過兩支有名 MV( A-HA 的〈 Take on Me 〉以及麥可傑克森的〈 Billie Jean 〉)的導演史提夫拜倫( Steve Barron )。


1990 年,第一部《忍者龜》電影的預告。

儘管沒有拍過長片,但拜倫清楚知道,要盡量將漫畫的《忍者龜》忠實地呈現出來,因此他保留了漫畫的暗黑風格,利用很多燈光與陰影,讓《忍者龜》看起來更神秘;但也不能忘記小朋友對《忍者龜》的喜愛,因此愛吃比薩、喜歡打鬧闖禍、大喊「卡哇邦嘎」的特性依然保留。電影拍完後,大家都相當滿意作品,觀眾試片反應也相當好,但這時卻找不到發行商發行影片。

湯瑪斯葛雷碰到的是一樣的老問題:電影公司沒有人聽過《忍者龜》,就算聽過,也不認為《忍者龜》有電影市場。因此沒有任何大公司願意發行此片,好在當時主要發行恐怖片與低成本 B 級影片的新線影業( New Line )願意接受挑戰,在 1990 年,電影發行淡月的 3 月發行了《忍者龜》,電影推出的首周末,票房打破所有三月發行的電影紀錄,高達 2600 萬美元,電影最後總收入 1.3 億美元,打破美國影史三月票房收入,為嘉禾的投資翻轉了 15 倍,是嘉禾在美國製作收入最好的作品。


2007 年,香港製作的《忍者龜》3D 動畫電影。

《忍者龜》這時受歡迎的程度遠超出任何人想像,原創者賴爾德與伊斯曼卻因《忍者龜》的業務越來越繁忙,根本沒有時間再繪製漫畫,使兩人漸行漸遠。伊斯曼曾抱怨,到 1986 年之前,他還能有八、九成的時間畫漫畫,只花一、兩成的時間處理業務,但過了 1987 年後,情況卻倒轉過來;而仍對漫畫創作有相當熱情的伊斯曼,則在 2000 年離開工作室,搬到美國西岸繼續創作,因此將大部份股權都賣給了賴爾德,而賴爾德本人則在 2009 年,將所有版權賣給維康公司( Viacom ),但保有每年出版 18 本漫畫的權利。

賴爾德與伊斯曼兩人都曾在訪問中表示,他們很珍惜當初一起創造《忍者龜》的日子,也很遺憾在業務變得繁忙、兩人漸行漸遠的時候,沒有努力挽救兩人的關係。不過自從兩人都將《忍者龜》版權賣出後,反而有更多時間參加動漫展活動。2014 年,忍者龜第一集出版 30 周年的特別紀念大會上,兩人終於重新合體,一起參加簽書會與活動。

螢幕快照 2016-06-03 下午7.14.05

《忍者龜》創作者賴爾德(左)與伊斯曼(右)的最新合照。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外號電影馬,自小與電影結緣後,人生就脫離不了影、視、音,做過所有相關周邊行業,字幕翻譯、寫大綱說明、劇本、影評、翻譯出版過電影書、做過電影場記,甚至還去MTV打工給人介紹電影,也曾跑線採訪明星導演當娛樂記者,做過不只一個電影主題的電視節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拍過導過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可說是最另類的電影界逃兵。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