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警訊!為何三部賀歲片沒有做好做滿?

0
s3

《大尾鱸鰻 2 》雖然有原班人馬回歸演出,但票房卻不若第一集亮眼。

從 2011 年的《雞排英雄》、 2012 年的《陣頭》、 2013 年的《大尾鱸鰻》、 2014 年的《大稻埕》(也許可以再加上《鐵獅玉玲瓏》)到 2015 年的《大囍臨門》,在台灣春節市場上已有接連成功戰績的國產賀歲片風潮,今年隨著三部賀歲國片《大尾鱸鰻 2 》、《神廚》、《人生按個讚》票房皆不如預期、甚至慘輸給《惡棍英雄:死侍》後,風光不再的同時似乎也成了落水狗。

雞排英雄

從 2011 年《雞排英雄》開始,連續五年的春節檔國片都有不錯的成績。

一直以來長期厭惡痛批國產低俗喜劇的人再度發洩他們對此類喜劇的不滿,導演葉天倫一句「國片警訊」似乎更引爆了這股能量,葉天倫原文只寫了中性的警訊兩字,並沒有說這是對誰的警訊、誰該警醒,但憤怒的聲音其實是針對這幾年來的積怨所發,過去每年賀歲片大賣、喜愛者仍然眾多時只能以叫座不叫好視之,今年連市場反應都不如預期,基本上更處於仇者快的狀況。

究竟今年三部賀歲片出了什麼問題?如果真有警訊,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次警訊?明明看起來只是跟往年走同樣的路線,為什麼這次不靈光?真的是觀眾品味提升、驅逐劣幣嗎?還是今年三部片子特別差?

三部賀歲國片 不同路線的成敗

神廚

《神廚》走小人物喜劇路線,但劇情卻顯得凌亂鬆散。

深信不管要支持或要批評,必須先認真看過文本再來討論。今年筆者看完《大尾鱸鰻 2 》、《神廚》和《人生按個讚》後,除了《神廚》讓人覺得完全浪費票錢外,其實另兩部都有端出一定的誠意。

《大》的前集陷於劇情加笑點互相拼湊不全又片子冗長,於是這集它幾乎直接放棄了劇情,雖然還是有極其簡單的起承轉合在,但重點完全在親情跟搞笑秀,從概念到執行都更接近港產賀歲片,而非如第一集或《鐵獅玉玲瓏》般把笑點(好或不好地)硬是融入劇情的作法。簡言之,《大尾鱸鰻 2 》就是走純搞笑喜劇路線,如果要拿接近的案例來說也許是《銀幕大角頭 2 》,沒什麼劇情重點,純粹搞笑但還算好笑,可能沒什麼了不起,但就執行面來看並不算差。

大尾2

《大尾鱸鰻 2 》純粹走搞笑喜劇路線。

比起熱血為主、溫情為輔的《陣頭》,《神廚》改走小人物喜劇路線,卻證明馮凱完全沒有喜劇的駕馭能力。劇情隨隨便便的七拼八湊,人物動機不明且按下不表,除了袁艾菲外沒有人有在演誇張喜劇的自覺,除了兩老外沒人有演喜劇的能力,唸起台詞來令人啼笑皆非,王柏傑像顏面神經失調,任容萱只會大聲嚷嚷,所有不知道是不是笑點的地方都乾到不行,倒是賣親情的地方膚淺地讓人失笑。在編導皆失靈的狀況下,這部作品對我來說甚至爛過《十萬夥急》,如果票房不倒那才是國恥。

有趣的是,《人生按個讚》是三部裡劇情相對最用心(編劇指導掛的甚至是李祐寧),也看得出有執導功力的作品,但同樣受過去成功案例影響走小人物喜劇路線,而導演一樣無法抓到喜劇節奏,所以雖然從劇情、笑點到製作水平都不是那麼差,但黑色幽默喜劇最難拍,抓不到那個點就是破功。片中處理溫情、親情、熱血的部分都好過喜劇,但偏偏這是部喜劇,最後的破案過程又太草率,加上片中演員演技南轅北轍,次要演員完全沒有演技可言(拜託選角請找專業的來⋯⋯),都成為電影的致命傷。

人生

《人生按個讚》算是今年三部賀歲國片裡劇情相對最用心的作品。

喜劇電影本來就非常難拍,喜劇節奏對了就是對,抓不到就是死,即使是香港電影,成功的喜劇電影背後功臣一樣只有手指數得完的那幾個。但台灣導演似乎不太有這個自覺,即使是好導演的江豐宏、王傳宗都栽在《缺角一族》和《我們全家不太熟》了,馮凱和吳震亞挑戰失敗也不能說太意外,只是可惜有一定功力的導演不知是否受大環境氣氛影響,無法拍自己擅長的故事類型而只能改拍喜劇──若然,今年三部賀歲片的失敗對導演們來說是好事,也許他們終於可以從「喜劇才會賣」的迷思裡脫身出來。

全家

《我們全家不太熟》即便有陳松勇(左)跟張榕容的對戲,依舊無法對票房有太大幫助。

國片密碼  120  要做好做滿

不過即使今年賀歲片三部票房都不優,難道代表台灣觀眾口味真的提升大變,從此真的不再偏愛這類熱鬧搞笑喜劇片了嗎?其實未必。

暫且讓我們撇開電影本身好壞不論,從票房來看看這類型成功組與失敗組的對照。

成功組:《雞排英雄》/124 分鐘、《大尾鱸鰻》/98 分鐘、《總舖師》/145 分鐘、《大稻埕》/133 分鐘、《陣頭》/124 分鐘

失敗組:《大尾鱸鰻 2 》/102 分鐘、《十萬夥急》/91 分鐘、《人生按個讚》/101 分鐘

從上面的對照,會看出一個逆反商業電影概念的趨向,就是反而兩小時、兩小時半的電影賣得比較好,而電影長度在 90-110 分鐘間一般認為是黃金時間的片子反而得不到觀眾喜愛。

總鋪師

2013 年上映的《總鋪師》由夏于喬(左起)、楊祐寧與林美秀主演。

現代觀眾當然不會因為覺得電影長超過兩小時就抱著貪小便宜的心態去看,但 120 密碼背後質實潛藏一個很重要的觀眾口味偏好:台灣觀眾喜歡有劇情加搞笑秀演出,但不能接受沒劇情純搞笑的作品。

而如果一部電影既要有完整的三幕劇劇情,又要不時穿插各種滑稽笑料,它一定動輒超過兩小時,這就是 120 密碼背後「做好做滿」的意義。所以即使《大尾鱸鰻 2 》就執行面來說比第一集成熟,但放棄劇情的作法顯然不被觀眾接受。相較起來可以看出成功組都有非常明確的劇情主軸,即使是故事說得七零八落、荒腔走板的《大稻埕》都還是賣得比沒有明確主軸但也沒犯太大錯誤的《人生按個讚》好,就別再說台灣觀眾不重視「劇情」啦!

大稻埕

《大稻埕》即便故事說得七零八落,但仍可看出確切的劇情主軸。

喜劇之外 類型片已證明值得更多嘗試

如果說賀歲片滑鐵盧的「警訊」之一是證明台灣觀眾沒那麼好呼嚨,純粹搞笑拼盤、缺乏明確故事軸線的作品難以為觀眾接受的話,警訊之二自然就是喜劇並不永遠為王,喜劇類型不一定保證賺錢,反之亦然。

青春片經過多年耕耘,原本被認為只能吸引年輕觀眾,但《那些年》和《我的少女時代》卻證明重點在於只要能勾起大家回憶起一樣的青春記憶,它的賣座實力一樣不在話下。而從去年《屍憶》、《角頭》和《紅衣小女孩》的票房穩定紅盤來看,也可以看出傳統商業類型電影有一定的動員號召力,不管是恐怖片或是黑幫片,只要拍得不要太差,都有一個基本盤在,可能反倒比賭那些不知好笑不好笑的喜劇來得穩定得多。

 

延伸閱讀

【娛樂重擊產業系列報導】(一)/大賣或大賠 從票房看國片危機

從《那些年》到《我的少女時代》:電視人轉戰電影是票房保證?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唸過台大外文、台大台文,都成了逃兵,現為自由寫手,從企劃編劇、影劇評論到採訪紀錄,只要是喜歡的東西無一不能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