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洛纓專欄/你到底會不會說話

0

不知道什麼原因,台灣的劇本分工流程中,「對白」經常被視為容易的一環,而交給最新手的編劇執行,可能在劇本構築的過程中,看似是「最後」一個步驟,好像把對白填上劇本就完成了。

劇本醫生

▲好對白不是填上空白而已,是編劇修改到變成劇本人的結晶啊!!

事實真是如此嗎?

當我們在看電影、影集、其他地區的電視劇,有些對白讓你印象深刻,想忘記都很難。有些對白讓你擊節讚賞,巴不得背起來抄下來。有些對白饒富深意,看完戲後都還在品味咀嚼,口齒留香。對白是讓角色建立性格最好用的工具,一個人怎麼說話?會不會說話?說什麼樣的話?說話的姿勢、表情、態度、節奏,都是在寫對白的時候可以深究之處,不只是「話語」本身。

李漁

▲日本人所繪戲曲理論家李漁畫像

中國明末清初的戲曲理論家李漁,在他的著述《閒情偶寄》的《詞曲部》中,就曾經強調賓白的個性化。「語求肖似」,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具有相當寫實性,也關乎對角色了解的深刻度才能達成。

「言者,心之聲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以代此一人立心」,這應該特指角色在情感的表達,話說出口之前情感是否飽滿,演員在表演時如此,編劇在寫劇本的時候,一定要了解「話」究竟出自於什麼樣的動機下說出來。「若非夢遠神移,何謂設身處地」,如果編劇無法全神投入,彷彿自己正在經歷角色經驗的過程,就不算是設身處地。「無論立心端正者,我當設身處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當舍經從權,暫為邪辟之思。」如果是個好人的角色,編劇心中當然得先正氣浩然,可是角色如果是個壞胚子,也當暫時沈浸到壞腦筋的思緒裡。「說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千萬不能每個人說話方式都一樣,口氣都很像。當然,他也很反對語言表達的思想太迂腐,用字太艱深,譬喻太隱晦,用字太粗俗,或者「填塞」,就是沒話找話,囉哩巴嗦。

在電影工業更成熟的國家,不僅有「劇本醫生」,專門診斷劇本提修改意見(據悉看一本的代價是五百美金,如果有效那真太划算了)。有的編劇專門寫大綱故事,或者寫分場、寫對白。對製片方而言,找一個資深擅長的編劇專寫對白,有時要花上的劇本費用比故事編劇還要高,但好的對白卻常常可以讓一部電影「活起來」。特別在商業類型電影中,更講究如何在對白中去強化影片的質地,留下讓人印象深刻的對話。這樣的對白通常不只是一個反應、搭腔或者說明,必須承載的更多包含情緒、感情、趣味、準確,以及最困難的、刻意被隱藏在語言之外的潛台詞。

失戀33天3

▲電影《失戀 33 天》王小賤又安慰又犀利的批判失戀女主角白百何,創造許多經典台詞,把罵人的藝術發揮極致啊…

中國電影同樣使用北京語,在他們的電視劇裡講究「接地氣」,對話中有些字詞諺語是我們沒有聽過的用法,有些語句就是嗆辣或者滑膩讓你感到口味重,但無論如何還是會帶來些許新鮮感,畢竟跟臺灣電視劇很不一樣。反之,當他們看臺灣的電視劇也會出現類似的感受,尤其是「臺灣式的普通話」有一陣子成為北京上海上班族小資女的時下流行,刻意學著這樣的語調像是種時尚。「有洋氣」,這是他們的形容詞。中國電影《失戀三十三天》一片中,男主角王小賤就是以牙尖嘴利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該劇也獲得當年度金馬獎最佳劇本,但細敲該劇的台詞,會發現幾個角色的說話方式某些時候過於「一致」。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伶牙俐齒,能一出口就這樣「一槍斃命」式的形容,也使得全片充滿了網路文藝風,像是每句話都能讓微博轉發個數萬次。

不只一次聽見演員抱怨關於劇本的台詞:「不像是人會說的話。」特別在倉促情況下的拍攝,演員沒有足夠時間消化劇本,讓口語化和文字表現力能取得平衡,就文字的字面來看,的確會對表演造成影響。若論及臺灣演員在表演上普遍性的弱點就是「口條不夠好」,編劇也會被要求因應年輕演員(或非中文母語的演員)經驗較為不足,將台詞修短一點、修得更簡單好記。究竟是不是在相互牽就下七折八扣,使得在臺灣電視劇中很難出現精準到位的台詞未可知,但編劇和演員兩者密不可分的關係,卻始終是被忽略的一環。

「你到底會不會說話?」適用於表演與編劇,一個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只是那個「你」指的是角色。無論如何都要找出一句話(以上更好)能讓這個角色「站起來」,「你」什麼時候找到那句話,戲才會在什麼時候出現。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吳洛纓,知名編劇,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現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影視編劇、劇場導演等,曾獲第四十二屆金鐘獎最佳編劇獎,作品包括《白色巨塔》、《痞子英雄》、《我在1949等你》等。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