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專欄/為什麼殭屍片,感覺愈來愈像「寫實片」?

0

小心,有殭屍往你這邊走過來!近看,原來是人啊,從何時開始,感覺有點分不清楚了?甚至有可能發現竟然是「自己」出現在鏡子裡。為何我們開始有「殭屍化社會」的錯覺?其實是當前的經濟劇烈變動,促成了殭屍片的風行。

◎ 殭屍變得很親切

幾十年前就有殭屍片,但這十年來「殭屍片」明顯的愈來愈紅,從美國《活人生吃》、英國《活人甡吃》(不是打錯字喔)、《 28 天毀滅倒數》、《陰屍路》、《殭屍哪有這麼帥》、《冰血奇緣》、《惡靈古堡》,到《驚嚇陰屍路》(我刻意跳掉一些滿難看的戲),很明顯的,這幾年殭屍一直來、一直來,我們看它們被各種方式打頭、劈兩半、被火烤、被水淹、被咬一半、被打不中、被收集、被當愛人飼養,我們還是看不膩,就讓它們一直來,然後像被打怪一樣一直死。

我們甚至開始對他們有點「親切感」了(指的是我這類的殭屍迷),甚至還會去網路搜尋《陰屍路》拍的某正妹殭屍的「番外篇」,該短片催淚度好比《星星知我心》,是倫理殭屍大悲劇,竟然有教忠教孝的一面。而且《陰屍路》第六季又在十月中旬登場了,殭屍來不完,我們愈來愈跟殭屍須臾不能離。


▲《陰屍路》第一季殭屍Hannah的悲慘故事濃縮版(內有大量血腥畫面,請斟酌服用。)

最近甚至有 3C 商品用殭屍做廣告,方便偵測他們的「位置」,有了那直逼「千里眼、順風耳」的商品,就可以成為「殺殭魔人」。

◎ 為何會有「殭屍化」社會的錯覺?

為什麼這樣的老點子,卻「愈陳愈香」?一方面特效精進,血花四散、烽火滿天,激起快狠準的打怪紓壓欲望,二方面,我們都在內心暗暗覺得「類殭屍」就出現在我們周圍,如經典《活人甡吃》,男主角 Shaun (賽門佩吉飾)甚至沒有發現他鄰居已經變殭屍了,原因是「他們平常就是那樣啊!」(事實上,我們真的發現 Shaun 的鄰居跟之前沒有太大變化,包括活在自己世界裡的 Shaun),日片《聽說桐島退社了》以殭屍來反映強大的同儕效應,暗喻同學的喪屍化。

Zccci

Shaun(左四):「他們平常就那樣啊,怪我嘍?」

其實我們這十年來,逐漸有「殭屍化」社會的錯覺,在潛意識裡,更有一種要快被同化,或是有什麼勢力要往自身這邊圍攏的感覺,不只是有一顆巨型大蛋下在台北市中心這樣乖謬,精神上更像都更中的釘子戶,要我們跟其他鄰舍大樓的一樣,一起往更醜的都更夢想走去(這十年來嚇到人的新建物實在不少),這份無法抵抗的醜,成為都市裡量產且繁殖很快的「活體東西」。

◎ 我們開始像殭屍一樣永遠飢餓、什麼都吃

人們報導同樣的美食、捷運車廂上人人低頭滑著手機、冬天一到,滿街同款式的羽絨衣、團購商品就算你沒買,也會跑到你桌上,大家分享著「非吃到不可」及「不知道就慘了」的焦慮、電視新聞熱衷報導著各類樣版,訪問正妹是一套邏輯、某一種新聞一定訪問太太們、把人團塊化。

貼商標似的統計學興盛,包括星座、同種邏輯的心理遊戲傳來傳去、風傳同一個臉書社團、一個打不到核心重點的議題可以吵很久,這些原本自家人看看的無傷大雅的生活樂趣,逐漸在他人眼中堆積如山。不只是新聞對平庸的獵奇手法,我們身周的芝麻綠豆頭皮屑,都可以讓你手機一滑,就飽食終日到打嗝。

我們到底餵了自己什麼東西?晚上睡前可無法清算,殘留檔一堆,如殭屍的大胃口,不知道飽的猛吃,一堆人每個咬那則新聞一口,我們連事情全貌都沒看見,就見咬一口的人開始發表評論。看新聞,各自顏色各自吃,什麼事情都可以講成同一件事,不可辨識,沒有全貌,就是當代整體的「羅生門」,那經年累積出來,就是一個殭屍化的社會。

◎ 網路上人人都有彈藥,要打怪還是躲怪?

這樣的網路生活,心理上會有一種接龍、對立、孤立、甚至沒來由覺得對面有一群面孔無法辨識的「相似人」的感覺,因為網路雖然可以討拍取暖,投影在心中,卻都是棋盤式矩陣圖,自己再怎麼合縱連橫,都無法無視自己擠身在一格方正的困窘感,網路數據的沖刷感,明天自己的產值,重新再算來,於是人的記數是一片、一群的,在電腦前仍是以一對百的單薄,而滑鼠直指的彼岸島,都有種面孔一致、接龍組成隊伍,或一片模糊的感覺。

因此人隱隱是會怕的,不知自己面對的是什麼群聚效應,會開始猜測多數人的意見,如同「進擊的巨人」或「殭屍大軍」在不遠處,讓人想起日片《大逃殺》,老師叫同學各自拿了武器,開始自己「求生」,網路上人人都有彈藥,要打怪還是躲怪?

大逃殺3-web

塊陶啊~~~~(《大逃殺》劇照)

◎ 我們要變得麻木不仁,還是繼續「逃命」

時代流行的驚悚片型,都跟當代的時代氣氛是接軌的,吃人片愈來愈流行(無論是殭屍還是巨人吃),如同改編自伊坂幸太郎的電影《蚱蜢》,描述的就是當生存空間受到擠壓時,人可能就會像蚱蜢有同類相噬的心理出現,跟之前的反烏托邦電影《飢餓遊戲》、《移動迷宮》(後者也有大批殭屍),階級差距太大,金字塔頂端者如坐壁上觀,下面的擁擠,與中產的滑落危機,就如殭屍片般擁擠,你要滑下去變它們,或把自己去我化了不思考,還是跑去精神上的「防空洞」,殭屍追的不是食物,而是你我的恐懼,在被新金錢遊戲階級化之前,我們要變得麻木不仁,還是繼續「逃命」?

延伸閱讀:

為何我們對喪屍如此著迷?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多年寫樂評也寫電影,曾當過金曲、金音獎評審,但嗜好是用專欄文偷渡點觀察,有個部落格【我的Live House】,文章看似是憤青寫的(我也不知道,是人家跟我說的),但自認是個內心溫暖的少女前輩(咦?),著有《反派的力量:影史經典反派人物,有你避不開的自己》。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