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專欄/台灣與日本的鬼魅,有什麼不一樣?

0

東方的鬼總黏呼呼的,像在沼澤裡的寄生之物,近一點看,原來它們是食腐而生的,屋體的腐舊、人心的犯潮蔭涼地帶,它們千絲萬縷地地縛四處,滴答滴答的。不過台灣的鬼跟東洋鬼不同的是,我們仍逢屍必艷,有舊時代的福馬林,彷彿要追討什麼似的,跟我們活人一樣焦慮。 

鐵鏽水管裡面滴出來的水、路燈照不到的巷口、日光燈下的青色人影、浮沉於世道的發黑人臉。我們鬼片的鬼跟日本的鬼一樣,都彷彿浸泡在水裡很久了,明明天空都是清朗的、曬洗的衣服也飄出肥皂香,但我們為何就感覺彼方是溼答答的,不像西方的鬼乾枯的手,東方的鬼黏呼呼的,近一點看,原來它們是食腐而生的,屋體的腐舊、人心的犯潮蔭涼地帶,它們千絲萬縷地地縛四處,滴答滴答的。

鬼水怪談

趕快抓漏吧!有這樣感受的自己到底是哪裡壞掉了呢?主角們總是這樣想,然後偏頭痛地在日光燈下工作著。這是東方鬼之藝術。

全世界的鬼片,之所以有一定的形式可循,是因為它代表的是各國人潛意識的殘存記憶,反覆讀取歷史的去蕪存菁後,留下的集體殘影與殘響。

亞洲鬼片向來與美國的不同,日本與台灣的鬼都住在心裡,因此無論是水管、壁癌,抑或是老建物中的甬道,都讓我們心中的魍魎,慢慢地蔓生到日常生活的光明面,像心底長了蛀蟲,日日殘食、一夕鯨吞。

◎ 美國的鬼著迷於集體懲罰

每個國家怕的東西都不一樣,從 80 年代《鬼哭神號》到後來的《驚聲尖叫》等,美國人怕的是中產階級居家夢的銷毀(因此總草率地買到鬼屋又不肯搬出來),以及年輕人形同消失在公路末端的「成長」,年輕人害怕的是被社會集體收割,大人總是揣測著「離開」這無邊的無聊會有什麼下場。都是在集體約束監視下,誰敢逃離無聊與制式生活的彼此懲罰心理作祟。

scream4_7-1052x700

美國人怕的是中產階級居家夢的銷毀(圖為《驚聲尖叫》)

而日本的鬼則長久地影響著我們,比起美國與泰國鬼片一次嚇到底的娛樂性、歐洲鬼片的氣候幽閉恐懼、韓國的同儕壓力型鬼片,以及香港哭笑不得、身不由己的殭屍,日本的鬼則是窺探你的呼吸,在冥河另頭招喚著你,你不知為何也深受吸引的走過去,好像去了就輕鬆了。

◎ 中年危機才是亞洲鬼片興盛的核心

日本與台灣的鬼片都驚怕於那份「落單感」,無論是際遇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彷彿後面陰暗的巷子會躲著什麼,每個受害者都是被拖走的,跟經濟斜坡有關,日台的經濟總有一種若不跟上,你就完了的感覺,那些鬼與生靈都是原本有著被淘汰危機的人,或是無論如何也都不能被淘汰的中年危機者。

鬼水怪談1

《鬼水怪談》中的單親媽媽

如《七夜怪談》中躁動的單親媽媽女記者、《鬼水怪談》中意志逐漸被生活磨平的單親媽媽、國片《屍憶》的靈異節目導演、《雙瞳》為工作失去妻小的警探、《詭絲》中不良於行的學者,想用科學方法抓鬼,那疲於奔命的主角們,讓人想到東京地鐵下班的大叔們身影,那份無所不在的倦意,從 A 大叔漂流到 B 大叔,風衣的抖擻,像對主人的耳提面命。周而復始地過勞,除了工作與小孩,東亞人卻甚麼都不剩的危機感,逼使著自己以更忙碌讓自己沉睡過去。

◎ 擁擠的視覺就是恐怖的燃煤

因此日本和台灣片的恐怖之處,都是主角何時會崩潰,被困窘的情況下鬆手被鬼抓了去,那片黑,無論裡面有什麼,都比我們想抓的經濟螢之光靠近,於是《咒怨》的鬼、貞子、《鬼水怪談》中的鬼,生時都是邊緣人,亞洲都會人集體害怕的,並不是鬼,而是不被認同肯定的恐懼,如雞籠子裡的雞總是慌張的咕咕叫、不停地啄米。

貞子

貞子因繼承母親的超能力而不容於世

這在伊藤潤二的恐怖漫畫中有跡可循,在眾人追求工整中,出現的扭曲擁擠視覺、無論是《漩渦》、《魚》還是《富江》,大小事物都可以成為人恐懼之物,被催眠的都市景致,人逃到山中,也會被鬼鳥追索,在伊藤《阿彌殼斷層之怪》中,人們到了廣闊山裡,看到像人的模組洞,仍想要把自己往縫裡面塞,企圖 Format 自己,不惜骨子裡魂飛魄散。

◎ 我們的鬼被我們的懷舊情感封存住了

屍憶

冥婚電影《屍憶》

台灣的鬼不同的地方,是多了點人情味,《詭絲》的鬼媽媽、《屍憶》的冥婚鬼,回到那逢屍必艷的年代,色彩泡了福馬林,新舊文化的交錯,取景古蹟與廢棄的地方民俗。記憶雜亂橫陳,我們既無法定位自己是高度現代化的地方,也無法回去色調的經驗值,我們情感認同錯亂,以至於我們製造出來的鬼,有相當大的時差,甚至更像是台灣文明夢的回魂,仍有鄉野奇譚的餘溫,我們卡在一種自身時代定位的焦慮中,無論是鬼還是劇中主角,雙方也同樣的情感錯置,都被封存了,跟香港鬼一樣,困在某一個我們懷念的時空,而我們則無法識別當下的我們,於是像招魂一樣地在拍鬼片。懷念什麼,或疑慮什麼的無法乾脆地嚇人。

鬼片特別的地方是,他不只是導演的作品,更接近是種集體潛意識的紀錄,會不自覺地反映每塊土地的氣氛,類似一種集體創作的接龍。如果是這樣,美國的鬼困於重複空洞、日本的鬼困於經濟死水,而我們台灣的鬼,則跟我們一樣的焦慮。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多年寫樂評也寫電影,曾當過金曲、金音獎評審,但嗜好是用專欄文偷渡點觀察,有個部落格【我的Live House】,文章看似是憤青寫的(我也不知道,是人家跟我說的),但自認是個內心溫暖的少女前輩(咦?),著有《反派的力量:影史經典反派人物,有你避不開的自己》。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