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小說改編的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你看過幾部?(上)

0

將小說改編成電影,是一件極為吃力的事情。改得好似乎是理所當然,畢竟已經有一個好故事給你了,改得不好或是說改得不符合觀眾期待,最後就逃不掉一句「還是原著好!」的抱怨。儘管如此,仍有電影人樂此不疲地將小說搬上大螢幕。

台灣新電影浪潮時期( 1982 – 1986 年),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佔了新電影產量的一半,好故事對於電影人的吸引力可見一斑。也有為數不少由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憑藉演員出色的詮釋和演繹,獲得金馬獎的青睞和肯定。娛樂重擊整理出五十多年間,由小說改編而成、並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電影。上篇將針對 80 年代以前作品,來來來!check 一下,你看過幾部呢?

星星月亮太陽 1961

4YRzgnBn8L_1148434641

星星月亮太陽》拍攝於 1961 年,改編自名作家徐速的同名暢銷長篇小說,可真是年代久遠。在當時是台灣最受歡迎的香港電影,拿下第 1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彩色攝影四項大獎。

電影分為上下兩集,以星星、月亮、太陽分別象徵三種個性、家庭背景迥異的女子(孤苦伶仃的阿蘭、善良得體的秋明、火熱激情的亞男),她們卻愛上同一個男人徐堅白,但又各自因求學、戰爭等際遇一次次錯失愛情。三段戀情曲折浪漫,被譽為「史詩般文藝鉅片」。

三女一男的劇情聽起來就很灑狗血,多角關係裡男主角每一個都愛,三個女人間竟然相敬相愛,不僅不爭風吃醋,還能做到互相禮讓。如此脫離常理及風俗民情的通俗小說要自圓其說實在不容易。難怪導演易文說拍攝時要「與真實搏鬥,以假作真」,有不少影迷看完後評價,影片中的三段戀情一氣呵成,老實的反映出家國戰亂的時代,個人的慾望和情感在歷史的洪流中挾而去的傷感,也能一窺壯闊的情懷。

家在台北 1970

Home_Sweet_Home_poster

《家在台北》拍攝於 1970 年,改編自孟瑤撰寫的小說《飛燕去來》,由三條敘述主線構成,講述一群歸國的留學生,在去留問題和國家認同間抉擇的故事,刻畫了崇洋者重新認識自己根源的過程。對於當時留學成風氣、崇洋媚外以及留學生出國後就不再回國的社會風氣而言具有現實意義。一舉拿下了第 8 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剪輯三項大獎。

電影初始,搭乘同一班飛機自美返台的幾位留學生,儘管各有心事和打算,卻都決心不會留在台灣。抵台後三組人各自回家,經過家庭、事業和個人感情中的抉擇和深思熟慮,原本要離開的選擇留下,劇情的尾聲,所有人都再次出現在機場,但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不再漂泊異鄉,而選擇落葉歸根。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白景瑞,早年以流亡學生的身份來台,後遠赴義大利研習電影,是六十年代台灣為數不多的歐洲留學派。他的電影在寫實風格、結構技巧和攝影方面,為台灣電影帶來了新的影像經驗。《家在台北》這部影片採取多條主線並進、歸於同一主題的敘事方式,突破了當時台灣電影傳統的敘事手法,對於台灣電影而言,意義重大。

汪洋中的一條船  1978

He_Never_Gives_Up

上世紀 70 年代,鄭豐喜的人生經歷在台灣可謂家喻戶曉。先天殘疾的鄭豐喜身殘志堅,年少時哪怕是在跟隨耍猴人街頭賣藝的途中也不忘刻苦讀書,最終憑藉努力成功考取中興大學法律系。他的堅韌和自強感動了同校同系的女生吳繼釗,命運讓他們相遇相愛,但因為鄭豐喜的殘疾,這段戀情受到了多方阻撓,但二人最終衝破阻撓走到一起。鄭豐喜將自己的經歷寫成自傳《汪洋中的一條船》,發表後在台灣社會引起巨大迴響,鄭豐喜迎來一段精神賦予的生活,然而卻身患肝癌遺憾離世。

這部 1978 年上映的影片正是根據鄭豐喜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由李行導演執導,當時最具人氣的偶像搭檔秦漢林鳳嬌擔任主演,電影放映後造成了空前的轟動,創造了極高的票房紀錄,更一舉囊括了第 15 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多項桂冠。

有趣的是,這部影片不僅在台灣盛況空前,也影響到了大陸的無數影迷。1983 年大陸地方公共電視台播映此篇,雖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傳播,但在當時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有人說,那個時候的台灣文藝片剛剛開始賺取大陸觀眾的眼淚,從任何角度而言,它都是一個超越時代和文化隔閡的不朽豐碑。

小畢的故事 1983

p2165206972

這部拍攝於 1983 年的電影,根據朱天文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是台灣新電影的奠基之作。

以敘述者小帆的視角,引出眷村少年小畢一路成長所遭遇的經歷。小帆既是旁觀者,也是親歷者。故事中的小畢原本是私生子,他的母親受騙懷孕又遭遺棄,為了維持生計,在他六歲時嫁給了從大陸來台年近 50 歲的公務員老畢。老畢對小畢視同己出,教他讀書寫字,一心想將他培養成大學生。但因為被人看作拖油瓶,小畢與繼父的關係十分疏離,為了反抗,他甚至做出偷漫畫書、早戀、打架的舉動,一件與錢相關的事,讓老畢與小畢的關係降至冰點,畢媽媽竟以自殺來換取兒子的回心轉意,小畢在母親死亡的打擊下一夜長大。多年後故事的講述者小帆與小畢再次相見,以成年人的理性和浪漫回憶,也勾勒另一個關於生活的畫面。

電影用十分自然的敘述來彰顯溫馨平淡的氛圍,故事的結尾跳脫了以往台灣電影大喜大悲的慣用模式,男女主角一笑而過,開放式的結局給人無限的回憶和遐想。電影在人們的唏噓和感慨中落幕,以成長的代價作為話語的終結,表現出平而不凡,哀而不傷的意境。

這部電影在台灣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在第 20 屆金馬獎收穫了最佳劇情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導演 3 項大獎。然而當年在開拍前,導演陳坤厚與編劇侯孝賢,為了彌補資金上的不足,將自己的房屋分別質押販售,籌集 2000 萬新台幣,才湊足電影所需要的拍攝金額。如果沒有他們當年的孤注一擲,我們也許會錯過一部好電影。

 我就這樣過了一生 1985

p2234876596

上世紀 80 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相繼有作家開始關注和反思農業社會向現代工商業社會轉變時期,社會道德和價值取向漸變的過程。這部由張毅導演,楊慧姍李立群主演的電影《我這樣過了一生》,正是這種反思的結晶

影片改編自台灣新女性主義作家蕭颯的小說《霞飛之家》,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導演張毅蕭颯還是夫妻,他們共同完成了劇本的改編。電影講述了一位從南京赴台尋求未婚夫未果的平凡女性,婚前嫁後的生活歷程,詳實記錄了女性操持家事、辛勤付出的歷程,時空跨度 30 年,在刻畫女主角生命歷程的同時,也反映出上世紀 50-80 年代台灣社會的生活風貌和變遷。

導演在影片中靈活運用長鏡頭,用寫實的風格展現了女主角的生活狀態,並不煩悶,反而能在人物對話中含蓄地表達出導演本身的人生觀和處世準則。拿下了第 22 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女主角楊慧姍為了演繹這個跨越 30 年的角色,不惜增重 17.5 公斤(太拼了!),最終憑藉專業生動的演出成為當年的金馬影后。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keep calm & carry on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