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不只是記錄,是對真實做提問」/專訪國影中心副執行長陳德齡

1

web_bb_01_0

為什麼要看紀錄片?或許看過這篇你就會明白。 

先前娛樂重擊發表了「所以說你一定要趕快去看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六個原因」(快點進去溫習一下),事隔半年,「2015台灣國際紀錄片巡迴展」(以下簡稱TIDF)已經在四月開跑,全台六座城市從四月到八月接力播放;延續2014年的主影展,從中精選出31部影片,包括所有的得獎影片、中國影片、當初很受好評的影片做巡迴。

在為期五個月的巡迴之旅中,國家電影中心以具備「完整影展規模」的方式進行,安排較長期的天數、選擇專業場地、邀請國際影人出席;於此同時,也與在地團體和學校串連,安排座談、講堂、咖啡時光等多樣性活動,帶著紀錄片走到各個城市的日常空間,透過放映與對談交流,拉近觀眾與紀錄片創作者之間的距離。

這次我們訪問了國家電影中心新上任的副執行長(前中映電影公司執行長)陳德齡,請她談談此次國際紀錄片巡迴展以及台灣紀錄片產業的發展。

IMG_39391

國家電影中心副執行長 陳德齡

Q:您覺得台灣紀錄片產業最大的困境及改善方向為何?

陳德齡(以下簡稱陳):這問題牽涉的層面很大,產業困境的討論必須有個前提:紀錄片這種創作類型能否產業化?產業通常分成製作、映演、發行,目前看來這三個環節都出了點問題。我認為首先要做的是教育,也就是紀錄片的放映跟識讀,個人建議電影中心未來可多耕耘這塊,透過映演後的討論去建立、發展、打開觀看紀錄片的視野。

台灣的紀錄片工作者除了資金問題還有蠻多困境,比方說製片人才缺乏、發行通路和發行團隊,整個環境後面沒有相對應的資源產業鏈,戲院也沒有保障紀錄片映演的時段。紀錄片放映的困境一直存在,DVD發行一般人很少購買,收看管道大多來自於視頻網站或電視頻道,但商業電視台極少播放紀錄片,有的話也多是紀實相關或新聞報導式紀錄片,然而台灣卻又比較多創作型的紀錄片,比較適合走影展。所以一來創作類型應被打開,二來映演通路該被建立,政策上應有相對應的做法,不然只會一直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再來是人才斷層的問題,拍攝規模較大的紀錄片可能有國家補助,但國家補助也要看題材本身的能量,通常有那樣實力的紀錄片導演較不用擔心,需要擔心的是新人,大學拍完,拿了個金穗獎後,想拍第二部才發現沒那麼容易。一年如果有四、五十位這樣子出去的導演,我不知道一、兩年後繼續留下來的還有多少。

當然也要思考如何讓本身創作能量很強的導演,有更多國際交流的機會,我們(國家電影中心)希望今年邀請台灣紀錄片工作者多參與中心舉辦的國際影人論壇、工作坊,文化部也委託中心透過紀錄片國際行銷業務把資源帶進來。

Q:臺灣紀錄片產業有放映管道過少的危機,國影中心目前有改善方法嗎?

陳:就像我剛剛所說的,放映管道一直很缺乏,我的想法是從教育這塊切入,盡量跟高中或大學合作。電影中心有個「教育推廣組」,可辦理教師工作坊或青少年電影營隊,我們望教室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放映管道,透過老師們的正確引導,讓具有公民意識的學生接觸到很棒的紀錄片。當然老師們也需要再教育,他們對於紀錄片內涵的理解還沒那麼多,可以針對觀看紀錄片的方法去培訓老師,讓他們成為帶領學生觀看的種子。

Q:您過去在中映有很多紀錄片行銷經驗,在進入國影中心後,怎麼運用您的經驗幫助國產紀錄片行銷?

陳:電影中心希望多結合台灣目前發行團隊的經驗,去協助紀錄片工作者的行銷跟發行。紀錄片有它的傳播性和影響力,要發揮這影響力,需要行銷端的人做包裝後推廣出去,像是好的片花、預告片和劇情簡介,這些東西都需要專人重新處理,台灣目前比較缺乏這類轉譯的人。

如果一部紀錄片從籌備到推上院線的歷程平均需要半年,要如何構成一個可以回收的模式?不是不能做,而是需要一組專業的行銷團隊,他們必須很了解紀錄片,懂得跟導演溝通,也要理解被攝者們是否願意用這樣的方式被看見。紀錄片有它的社會責任,把它推到院線上面要非常小心。台灣其實有這樣的行銷團隊,但都一直要考量生計。

有的紀錄片充滿導演的訴求,這幾年不少對抗社會與政府的正義感題材,這些較具批判意識的紀錄片,也許比較難進到映演通路上,我覺得可以跟公民團體和教育團體合作看看,重新把這樣的故事包裝。另一種是可能進入商業映演的紀錄片,台灣近年也不少,有些導演很有意識就是要進戲院,這樣的紀錄片如果再搭配很強的發行團隊,就能很有效的去傳達議題,也較能去接觸到這類議題的觀眾。

電影中心有市場組,負責辦理紀錄片國際行銷業務,我們還在擬定方向,也許是參與國際電影市場展或建立與其他國際影展或發行單位聯絡網等方式,為台灣紀錄片走進國際探路。其實TIDF本身就是個很好的平台,能讓更多國際影人看到台灣的紀錄片創作。

Q:您自己近年最喜歡的一部(或多部)紀錄片是?理由是?

陳:我一定要講一下TIDF的啊(笑),去年的選題我就覺得很棒,因為不太有機會在其他影展去討論真實再現的議題。比方Alan Berliner這個導演的作品《以遺忘為詩》(First Cousin Once Removed),選材很親近一般人,導演跟著他表舅的後半生去看待疾病對人類的影響,如何透過影像的時間性去捕捉人對於記憶即將消失這件事,對我來講非常有魅力台灣紀錄片導演若對家庭紀錄式影像有興趣,這部有很多可以參考的地方。

紀錄片讓我著迷之處,在於它怎麼去詮釋看到的真實,我認為真實永遠不會只有一個時空,在紀錄片的過程當中,怎麼樣透過時間的魔力,重新去定義作者眼中的真實,甚至影響我們對於真實的想像,這是紀錄片讓我覺得最動人的地方

Q:這次做TIDF巡迴影展的動機與目的是什麼?為期五個月、在六個城市舉辦,規劃準備上有什麼困難?

謝以萱(TIDF宣傳專員):其實巡迴展過去一直都有,但今年我們開始轉型,以後TIDF不再是十月舉辦,會換到五月。我們想說換個季節,也錯開影展的熱門期。為了因應這個大改變,今年先停掉主影展,希望透過巡迴影展,一方面打開TIDF的知名度,一方面也讓台北以外的民眾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好的紀錄片。

最大的困難是一個城市就是一個台北,我們當初辦台北的主影展花了至少半年籌備,現在要去六個城市,要在短時間去做跟台北一樣規格的事情,工作時程和人力都很緊。我們盡可能找在地的縣市政府協助,每個城市都有文化局,文化局對全縣市的文化資源是最熟悉的,另外也跟在地的民間藝文團體、學校、影人合作,結合藝文場域的資源。簡單來說,難就難在要做六次台北影展做的事,一樣會安排國際影人、講座和映後會談。

IMG_3942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宣傳專員 謝以萱

Q:國際紀錄片影展未來的預定計畫或預期目標是什麼?

陳:我們希望TIDF未來可以作為理解華語地區或是華語紀錄片的平台,另外也希望在這個影展慢慢發展出具有自己口碑的workshop,針對台灣紀錄片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的論壇或課程。長遠一點看,也希望TIDF可以出版自己的出版品不只透過影展,我們也可以發行好的紀錄片甚至是線上觀看視頻,讓這些好的內容接觸到更多的觀眾。

當然我們也希望台灣的觀影人口可以越來越多,台灣紀錄片的院線觀影人次一年通常都不到兩萬,但透過這個紀錄片影展,十天可以一次匯集兩萬多名觀眾。

Q:最後,如果要給一個「此次影展非看不可」的理由,會是什麼?

陳:對網路或其他媒體內容厭倦的觀眾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重新打開自己的眼睛,以非常開放的心情,去接受所謂的真實紀錄影像。紀錄片可以提供你更多關於不同題材的思考,我覺得這非常值得投資在生活中

紀錄片不只是記錄,而是去對真實做提問,且不預設任何標準答案。台灣比較容易陷入二元價值的思考中,紀錄片在這環境裡扮演特殊角色,包含打破偏見、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些我覺得都是很迷人,並透過這個影展帶給大家的思考。

六個城市巡迴列表:

台中 4/11 – 4/19 國立臺灣美術館

花蓮 5/8 – 5/10 花蓮秀泰

宜蘭 5/15 – 5/17 宜蘭星月影城

台南 5/29 – 6/4 台南全美戲院

新竹 6/26 – 7/08 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高雄 8/14 – 8/20 高雄in89駁二電影院

所有影片放映與講座活動全程免費入場,歡迎民眾共襄盛舉。巡迴期程及活動資訊請查詢官網www.tidf.org.tw,或臉書搜尋「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楊婷婷,娛樂重擊採訪編輯,興趣是睡覺。愛看電視劇、電影、動漫和舞台劇;喜歡聽故事,喜歡散步。笑點奇特,思考時看起來像放空。期許投入網路跟娛樂產業能把自己磨得亮亮的。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